大家好呀,我是舒老師。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明明是親密的人,卻感覺像在打一場無聲的仗?你的付出好像被當成理所當然,你想說“不”,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或者,被對方一句話、一個眼神就輕易戳中痛點,情緒瞬間引爆...”
是的,關系的困擾,很多時候像是困在一個迷宮里:我們渴望連接,渴望被理解、被接納,卻又常常在靠近時受傷,感到能量被耗竭、邊界被模糊。
那個“討好的自己”或“憤怒的自己”跳出來,并不是我們想要的,只是我們還沒找到“既能真實做自己,又能與對方和諧相處”的那個平衡點。
為什么會這樣?關系的本質到底是什么?這一期節目我們主要來講講:人際關系的本質。
一、親密關系的本質與重要性。
《親密關系》的作者羅蘭·米勒說:
“人是社會性動物。歸屬需要是我們人類最核心的驅動力之一?!?/strong>
說白了,生而為人,天生就需要歸屬感,需要連接。就像我們渴了想喝水,餓了想吃東西一樣,渴望被愛、被理解、有地方依靠、有人陪伴,這是一種刻在基因里面的本能需要。
這意味著什么呢?
意味著親密關系的本質就是我們在滿足彼此的歸屬需要,意味著歸屬需要本身不是問題。
只有當這種“歸屬需要”與我們內在的“自我”不匹配、甚至沖突時,問題才會出現。
而影響這一部分的有四大要素。
二、影響親密關系的四大要素
第一,環境和文化影響。
我相信,作為中國人,你在過去一定常聽到這樣的話:“都老大不小了還不結婚?”、“哎呀,對老婆好就要多賺錢!”、“兩口子就得沒有秘密!”“你要懂事點,多幫幫家里!”
而到了現在,你可能常聽到的是:“婚姻對于女人而言就是讓女人成為保姆”、“結婚給男人帶來了什么?”。
很多人不知道的一個真相是: 我們的認知是被社會建構的。
不管你是信奉傳統觀念的保守派,還是喜歡現代理念的激進派,你對親密關系的看法、期待,很大程度上是被你所處的文化環境 “編程”過的。
比如,過去的標準告訴你犧牲是美德,“為了家庭完全犧牲個人”是好的。但你問問自己:如果這種犧牲讓你長期枯萎、壓抑甚至怨恨,它還是美嗎?還是你內心更渴望那種既能付出愛,也能保持自己興趣活力的狀態?
又比如,現在流行“獨立女性”的概念,這本是好事。但問問自己:如果我身體不舒服、心情低落的時候,就是想依靠伴侶,向他尋求關愛和支持,我因此就不獨立、就不夠“現代”了嗎?
所以說,學會分辨哪本“說明書”真正能滋養你獨一無二的生命,特別重要。
這需要我們不斷地向內探索:在這些聲音之下,我究竟重視什么?我需要怎樣的連接感?什么會讓我在這份關系里感到真正被滋養?
第二點,過往的經歷影響(特別是小時候)。
你有沒有覺得,在關系里,自己好像總在“重復”某種感覺?比如,特別怕對方不理你,或者特別怕靠得太近被束縛?
這很可能和我們小時候怎么被照顧、怎么和家人相處有關。
我們小時候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互動的方式,會形成我們內在的“關系運作模式”—— 心理學上叫做依戀類型,這個模式會極大地影響我們在成年后如何處理親密關系:是感到安全?還是焦慮、擔憂被拋棄?又或是傾向于回避親密?
比如,小時候如果需求總被忽視,長大可能就不太敢表達自己,總覺得會被拒絕;或者覺得誰都靠不住,還是自己一個人好。
因此,了解自己的依戀傾向,你才能理解在關系中,“為什么我會這樣” 的心理機制,才能接下來談改變。
第三點,個體差異的影響。
很多人會忽略的另一個真相是:人與人的差異很大。
有些人參加聚會等于充電,人越多就越神清氣爽;而有些人像才加聚會是在耗電,參加聚會半小時,需要獨處兩小時才能補充回來。有些人神經大條無所謂;有些人天生心思細膩敏感一點。有的人自律能力很強,有的人自我放松的能力很強。
而承認差異,就是建立邊界的第一步!
想象一對夫妻:妻子喜歡熱鬧,周末想呼朋引伴來家里聚餐熱鬧,丈夫喜歡獨處,只想安安靜靜看書休息。如果丈夫勉強自己去應酬,只會更累,甚至可能不耐煩。這時,丈夫就需要清晰地表達:“親愛的,我知道你喜歡熱鬧,我今天狀態有點累,想自己待會兒補充下能量,你們玩得開心點!”而妻子則需要理解和尊重。
強求別人和自己一樣,只會帶來痛苦。
第四點,互動方式。
關系不是獨角戲,而是雙人舞!你做的每件事、說的每句話,都會“掉”在對方那兒,激起一點水花、一點回音,而對方的反應又會反過來影響我們...從而形成動態的循環。
想想看:如果你心情煩躁,對家人說話就硬邦邦,對方可能回敬你一句更硬的,或者委屈巴巴不敢吱聲,接著你又更煩…是不是進入了一個負面循環?
當我們明白了關系是個循環,就能嘗試有意識地去改變這個循環的起點:那就是穩住自己,溫和而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要邊界,當然,我知道對很多人來說這很難,但最好還是學一下怎么表達出來。
比如,當朋友習慣性地把大量負面情緒“倒”給你,讓你感覺能量被“吸走”了。與其忍著難受,或者直接攻擊對方,“你怎么總這樣煩”,可以試著說:“我真的挺關心你的,也愿意聽你說。不過今天我感覺自己也有點能量不足,怕給不出好的回應。要不我先靜一會兒,或者晚點我們聊點別的輕松的話題?”
你這樣做,既守護了自己,也在微妙地引導關系走向更平衡的狀態。
以上就是影響人際關系的四大因素,我總結下前面所說的內容:
親密關系的本質是因為我們天生有歸屬需要的需求,而健康的、積極的親密關系第一步就是要看清楚——我們自己是帶著怎樣的“文化烙印”、帶著怎樣的“童年模式”、帶著怎樣的獨特“個體差異”在進入關系,同時理解關系的互動本質。
看清楚這一切,是我們設立有效邊界、守護自我能量、并最終滋養關系的前提!
節目的最后,我給你準備了幾句悄悄話,希望在關系中感覺有點迷茫的時候,能給你一點點小小啟發:
“別人的‘應該’,不是你必須遵守的‘法律’。先聽聽自己的心跳,答案就在里頭?!?/p>
“過去的‘情感地圖’可以幫你理解自己,但今天,你絕對有權利重新規劃路線!”
“邊界不是一道冰冷的墻,而是溫暖地告訴對方:我在哪里結束,你在哪里開始;我的能量,值得被溫柔守護。”
“你穩定的溫和,勝過委屈的討好,也勝過憤怒的聲浪。溫柔有界限的你,最迷人?!?/p>
以上就是全部內容了,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