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生活是忙是閑,四季的腳步都從不停歇。節氣是對春夏秋冬四季更精準的表達。夏至將盡,隨之而來的便是小暑節氣。而節氣的命名,通常反映著豐富的內涵,或氣候,或農耕,亦或是物候變化。暑,在《說文解字》中有著明確的釋義:“熱也”,從字的結構來看,其以“日”作為偏旁,而日則是指太陽,日光。所以自古以來“暑”字都是炎熱氣候的代名詞。
縱觀二十四節氣,總共出現了三個帶有“暑”字的節氣,其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炎熱程度。小者,稍微,表示著淺層次或是淺程度,所以“小暑”也就意味著不是特別熱,即小熱。這一點在《歷書》中也有體現,其是人們專門用來記載年、月、日、節氣、節日等內容的書籍,其中對于小暑有這樣的解釋:“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于極點,故名也。”
從自然氣候上來看,小暑時節,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來自于太平洋以及印度洋兩大洋的暖濕氣流吹來,為我國大部分地區帶來充沛的降雨,尤其是南方各地,更是進入雷暴最為頻繁的季節。加上此時地表散失與接收到熱量差持續拉扯,也就使得氣溫會比較高。蒸騰到空氣中的水汽也就越來越多,高溫炙烤加上空中的水汽,所以民間以“蒸煮”來形容這個時節的感受,可以說十分貼切。
二十四節氣是人們通過觀察太陽的周年運動而制定的,以此來反映一年中的節令,氣候以及物候變化。而農歷,作為陰陽合歷,其同樣也準確及時地反映著氣候變化以及農耕意義。所以一直以來,人們往往會將節氣以及農歷結合起來,共同作為生活以及農耕的參考。并且在長期地觀察以及總結中,沉淀出了豐富的經驗。
人們認為小暑交節對應著的農歷時間不同,那么自然氣候也就不同,并且會以此來作為依據,在生活以及生產中早做準備。所以關于小暑的交節時間有這樣的說法,“小暑在頭,冷熱適中;小暑在中,三伏穿襖;小暑在尾,熱死老牛”。什么意思呢?
這里的“頭”“中”和“尾”分別代表著農歷的“上旬”“中旬”和“下旬”,小暑交節的公歷日期比較固定,通常是在7月6-7月8號,而由于農歷與公歷的制定依據不同,所以二者的時間差是處于變化之中的。依照經驗來看,小暑交節通常會出現在農歷的五月下旬到六月中旬。不同的年份,具體時間不一。
人們通過觀察發現,若是交節在五月下旬,也就是“小暑在尾”,則代表著小暑來得比較早,那么暑熱也會來得比較快,到了六月便會十分炎熱了,人們以“熱死牛”這種夸張的方式來突出天氣的炎熱程度。
若是交節在六月上旬,也就是“小暑在頭”,那么這樣的情況下,天氣會比較適宜,不會很熱,也不會明顯涼爽起來。當然小暑時節里“冷熱適中”也顯得比較夸張,但可以反映出,熱的程度不會特別明顯,那樣這樣的天氣會相對比較舒適一些。
最后來看,交節在六月中旬,也就是對應著“小暑在中”,這樣的情況很明顯已經屬于“晚小暑”了,也就意味著炎熱的氣候上來的會比較晚,而小暑的到來意味著數伏的開始,這時候還沒有熱起來,所以人們以“三伏穿襖”來體現,意思是這段時間會相對比較涼爽。
從日歷來看,今年的小暑是在7月7號交節,對應于農歷六月十三,屬于“小暑在中”的情況,這意味著今年的三伏天可能不會出現極端炎熱的氣候,甚至會比較涼爽。
當然在結合農諺的基礎之上,我們依然要結合實際情況,大自然的腳步一直在前行,自然萬物也在隨時變化,而且影響氣候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如太陽運動,極地冰川,地理位置等等,而且隨著近年來的全球變暖,溫度上升已是大趨勢。所以在小暑來臨之際,我們要做好迎接暑熱氣候的心理準備。
作為一個古來的節氣,小暑時節流行著“食新”的習俗,人們以新收獲的小麥做成面粉,進一步制作成面食來吃,品嘗新糧,也祈禱秋后可以獲得大豐收。下面來分享一碗經典的【西紅柿雞蛋面】,這個做法或許還有很多人不知道,更加健康清爽,天熱吃更開胃。
1、首先準備好西紅柿以及雞蛋,分別處理好。鍋熱倒點油,先把西紅柿倒里邊,隨即加入鹽,糖以及些許生抽,接著便是反復地炒,令湯汁析出。
2、湯汁不夠的話可以補些水,炒勻之后將蛋液淋進去,繼續加熱的過程中凝固成蛋花。這樣免去了炒的步驟,雞蛋更嫩,也更健康。
3、雞蛋全部成型以后,就可以關火了。面條煮熟撈出,用水過一遍,然后裝到碗里,淋上澆頭拌勻,屆時再撒上自己愛吃的菜碼,就可以享用了。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記原創,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歡迎大家關注,點贊,收藏和轉發!感謝您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