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開峻。
有些日子沒有寫哲思的有關文章了,今天又讀了叔本華,有點心得,不妨拿出了和諸君共享。
獨立思考,獨立雞群,是一種大孤獨,也是一種大勇氣!
“群體最討厭的,是那些有不同想法的人;問題并不在于觀點本身,而在于想要獨立思考的大膽,而這正是他們不知如何做到的。”這是德國哲學家阿圖爾·叔本華(ArthurSchopenhauer,1788-1860)著名的警句。在這個強調個性服從集體的時代,要想發出不同的聲音是多么困難。叔本華的這句古老箴言猶如當頭棒喝,為我們揭示了獨立思考者的孤獨處境,以及思維勇氣背后的深刻價值。
哲人的話語都是智慧,值得我們仔細咀嚼,越品越有味。
一、群體性,理性與盲從的悖論
現代社會,大多數國家是以民主與自由為榮的,強調每個人的表達權與選擇權,人人都能發聲、都能沒有拘束地思考,這是天賦人權。這個世界是多元的,復雜的,殘酷的現實卻往往呈現出另一種面貌——“群體思維”的力量遠遠大于我們想象。在輿論場上,任何不同于主流敘事的觀點,都可能被迅速標簽化、邊緣化,甚至遭受“道德清算”。
叔本華早在19世紀就洞察了這一人類心理機制。他指出,群體不是因為某個觀點錯誤而排斥它,而是因為那個觀點“不同”。在一個高度同質化的意見場中,真正讓人不安的不是邏輯的不一致,而是那份“不一樣”的存在本身。因為多數人并不真正理解自己所信仰的觀點,而是一種“從眾心理”的慣性反應。他們“討厭”不同者,只因這些人提醒了他們自己缺乏獨立思考的勇氣。有些人雖然不敢明于表達自己的愛憎,但是忌諱別人數落他的膽怯。
二、獨立思考,古來鮮有的產物
站在群體對立面的人,常常顯得“刺眼”。圖中那個勇敢說出“是的,你們都錯了”的人,孤單地站在大眾面前,仿佛是另一個卡夫卡式人物。他沒有刀劍,也無意挑釁,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顛覆,帶著光,奪人眼目。
叔本華本人正是一位“孤獨的思考者”。他一生不合群、不入流,與主流哲學界保持距離。他拒絕隨大流追捧黑格爾系統化的“哲學正統”,而堅持自己悲觀主義與意志論的立場。結果在他生前長期被忽視,直至晚年才被重新審視和贊譽。叔本華的一生證明了獨立思考者常常并不“成功”,但他們以思想的深度拓展了人類精神世界的邊界。
獨立思考是人生高境界之一
三、 敢于表達自己,這是一種“哲學勇氣”
叔本華的哲思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也有益處。我們在生活中常常面對與群體意見相悖的情況:是否要跟風某個消費潮流?是否要在單位會議中提出不同的看法?是否要拒絕朋友間盛行的不健康習慣?
在這些時刻,是否能保持內在誠實與清晰判斷,正是叔本華所說的“獨立思考的勇氣”。這不僅僅是一種智力能力,更是一種人格力量。
叔本華認為,人的內在意志遠比理性更為根本,而哲學的意義在于讓人認識到這一點,從而不被欲望與群體情緒裹挾。擁有自己立場的人,也許會更孤獨,卻會更清醒;他們看似“對抗”他人,實則是在忠實于自己的理性。
以叔本華為鏡,反躬自省
開峻以為,叔本華有關獨立思考的警言,是給這個喧嘩時代的一記冷靜之錘。在一切都快、都表態、都搶話筒的當下,我們是否還能在喧鬧中聽見自己安靜而真實的聲音?是否能拒絕迎合,只為捍衛一個獨立判斷的立場?比如,在這次俄烏戰爭中,筆者堅定地站在正義的一方!受欺壓的一方。獨立思考從來不是炫技,而是一種深刻的誠實。
而我們是否愿意成為那圖中獨立站立、面向千人卻依然堅定地說出“你們錯了”的人?答案可能因人而異。但每一個能真正問出這個問題的靈魂,本身就已經在走向哲學。
叔本華的書值得仔細閱讀,認真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