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空軍宣布要在2026年前送走最后162架A-10"疣豬"時,軍事圈里炸開了鍋。
這款服役47年的"坦克開罐器"不僅是航空史上的傳奇,更代表著冷戰時期那種粗糲實用的軍工美學。
(圖1)
但五角大樓的算盤打得很清楚:在與中國、俄羅斯的高端對抗中,這些飛得慢、突防能力有限的老兵,恐怕連敵方領空都摸不到就會變成防空導彈的活靶子。這場退役大戲背后,折射出的是美軍作戰思維的根本性轉變——從治安戰泥潭抽身,全力備戰大國戰爭。
A-10(如圖1)的設計理念在今天看來簡直浪漫得不像話。為了對付蘇聯鋼鐵洪流,工程師們把一門30毫米七管機炮塞進機頭,配上鈦合金浴缸般的裝甲座艙,讓它能在槍林彈雨中繼續舔地攻擊。
在海灣戰爭中,這種簡單粗暴的思路大放異彩,A-10機隊摧毀了超過900輛坦克和2000輛其他軍車,戰損率低得驚人。
但時移世易,現代戰場早已不是當年伊拉克沙漠的玩法。中俄的S-400、紅旗-9等防空系統織成的火力網,讓這種亞音速攻擊機的生存概率斷崖式下跌。美國空軍參謀部去年一份推演報告顯示,在臺海沖突想定下,A-10的首次出擊戰損率可能高達70%——這已經不能用"消耗品"來輕描淡寫了。
(圖2)
退役決定的另一重算計藏在賬本里。每架A-10年均維護成本已突破180萬美元,而即將全面接班的F-35A雖然單價昂貴,但多任務能力讓整體效費比更優。
更重要的是,美軍正在賭注未來戰爭形態:隨著"忠誠僚機"等無人機技術成熟(如圖2),近距離支援任務很可能由蜂群無人機與隱形有人機配合完成。這種轉型需要騰出大量的人力和預算空間,A-10這類單一功能平臺自然首當其沖。
不過質疑聲也很尖銳:在阿富汗戰場,F-35的精確打擊效果雖好,但滯空時間和低空感知能力遠不如A-10。當國會老爺們質問"難道以后就不打反恐戰爭了"時,空軍將領們總得支支吾吾地搬出MQ-9無人機來搪塞。
最耐人尋味的是,同樣被嫌棄的32架早期版F-22得以保留,而A-10卻要集體進博物館,這背后是軍種文化的角力。F-22代表著空軍的"高帥富"形象,象征制空權這個核心使命,哪怕Block20型只能當教練機用也要留著撐門面。
反觀專干臟活累活的A-10,在"空戰貴族"們眼中始終是二等公民。這種偏見甚至影響了技術路線——當年給A-10換裝新型瞄準吊艙的預算,還沒F-22的咖啡機升級項目花得多。
(圖3)
關于"把疣豬送給臺灣"的提議,看似解決了裝備處理難題,實則是紙上談兵的浪漫想象。
臺海戰場環境比海灣戰爭復雜兩個數量級:解放軍部署的防空導彈密度是當年伊拉克的20倍,更別說還有殲-20(如圖3)這種隱形戰機獵殺。A-10要想發揮反艦能力,得先穿越這道鋼鐵帷幕,生存幾率恐怕比二戰神風特攻隊高不了多少。
更何況,轉移這些飛機需要國會修改《武器出口控制法》,政治風險遠超軍事收益。倒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偷偷打過算盤:如果把A-10部署在沖繩,利用其短距起降能力在離島前哨作戰,或許能發揮奇效。但這個設想同樣卡在軍種利益分配的死結上。
F-22的"留校察看"狀態同樣暴露了美軍轉型期的尷尬。這些每架年耗1500萬美元的"訓練專用機",既不能升級到作戰標準,又舍不得報廢,本質上是在為軍工復合體輸血。
回望A-10的謝幕,或許未來某天,當某款隱形攻擊機因為飛得太快太高錯過目標時,戰術指揮官們會突然懷念起那架飛得慢卻打得準的"飛天坦克"。不過到那時,能講述GAU-8機炮咆哮聲的老兵,恐怕都該領退休金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