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巴伊亞州卡馬薩里市的工廠車間內,一輛白色海鷗(參數丨圖片)電動車緩緩駛下生產線,巴西文化部部長與巴伊亞州州長杰羅尼莫·羅德里格斯的掌聲與中國工程師的微笑交織在一起。這一刻,比亞迪用15個月書寫了從荒地到現代化工廠的奇跡——總投資71億元的制造基地拔地而起,成為拉美地區規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工業綜合體。當州長宣告“這是巴西與中國合作的新篇章”時,現場2000名中巴員工共同見證的,不僅是一座工廠的誕生,更是“中國智造”全球化進程中的關鍵落子。
閃電建廠背后的戰略棋局
巴西市場的特殊性讓比亞迪的決策充滿戰略智慧。作為全球第六大汽車市場,巴西計劃2026年將電動車進口稅率提升至35%,如同一道懸在外國車企頭上的利劍。比亞迪選擇收購福特遺留的廢棄工廠,既盤活了閑置資源,更以15個月的驚人速度完成從破土到投產的全過程,創下中國車企出海建廠的速度紀錄。廠區屋頂密布的太陽能板、雨水回收系統與100%水電能源供應,讓巴西環境部長驚嘆“排水比飲用水還干凈”——這些綠色基因恰與巴西2030年新能源戰略深度契合。
卡馬薩里市的區位優勢為比亞迪注入強勁動能。依托完善的汽車產業鏈與港口物流,這里將年產15萬輛新能源車,創造2萬個本地就業崗位。生產線上的巴西工人若澤坦言:“薪資比本地工廠高30%,我們正親手改變國家的交通未來。”這種“技術+就業”的雙輸出,使比亞迪從“外來者”蛻變為巴西人認同的本土企業。
從260輛到市場統治者的逆襲之路
回顧比亞迪在巴西的征程,堪稱一部教科書級的市場突圍史。2021年,當首批唐EV登陸巴西時,全年僅售出260輛,經銷商網絡幾乎空白。而如今,超過13萬巴西家庭成為比亞迪車主,2025年第一季度銷量突破2萬臺,5月更以9.7%市占率躍居巴西汽車品牌銷量第四。
成功密碼藏在137項本土化改造中:針對雨季將底盤升高3厘米,為適應當地乙醇燃料改造油箱,宋Pro更以五星碰撞安全打消消費者疑慮。圣保羅教師卡洛琳的經歷頗具代表性:“三年前朋友嘲笑我買‘中國實驗品’,如今他們看到充電成本僅為燃油車1/5,紛紛換成了海豚。”這種口碑裂變推動比亞迪插混車型市占率達35.8%,形成對燃油車的合圍之勢。
全球棋局與未來征途
巴西工廠只是比亞迪全球化拼圖的一塊。2025年上半年,其海外銷量達47.21萬輛,同比飆升132%。更值得關注的是系統性布局:
- 制造網絡:泰國羅勇工廠、在建的匈牙利基地(年產能20萬輛)與巴西工廠形成三角輻射
- 物流動脈:自建6艘滾裝船投入運營,中國至南美運輸時間縮短12天
- 技術標準輸出:巴西將比亞迪充電標準納入法規,實現從“賣車”到“定標”的跨越
當海鷗車型在產線上完成最后一道檢測時,2公里外的港口正停泊著即將啟航的比亞迪滾裝船。它們載著海獅07EV等7款Euro NCAP五星車型駛向歐洲,而日本街頭首次出現中國品牌躋身進口車前十的身影——這些場景共同昭示著:中國汽車工業主導的新時代,正從愿景駛入現實。
卡馬薩里工廠的燈光照亮了首批下線的海鷗車標,而地平線上,匈牙利工廠的鋼結構正在歐洲平原上崛起。比亞迪的全球生產基地已擴展至6大據點,自建船隊如移動的絲綢之路串聯起各大洲市場。巴西首車下線不過是個起點,高端車型出海、技術標準輸出、研發網絡完善——更多里程碑正等待世界見證。當德國街頭比亞迪超越特斯拉,當日本4S店擺上海豹車型,中國品牌全球化的引擎已然全速運轉。這一刻,每個中國消費者都能真切觸摸到:**屬于中國智造的時代,正轟鳴而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