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在解決火熱病邪方面,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清熱降火、滋陰潤燥,用《黃帝內經》的話來解釋,就是“熱者寒之”。其實,這類藥材可以統稱為清熱藥,屬于中藥里最龐大的一類,不過,由于熱邪發生的原因不一,病情發展也各不相同,再加上病患體質也有差異,所以便就有了熱在血分、氣分之分,實熱和虛熱之別,也真是因為這樣,一些清熱藥在對熱證的緩解上,就會顯得單一,但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這味藥材就很特殊,它單靠自身力量,就能“撲滅”三臟火熱。
說到這里,想必很多人已經在猜想這味藥材是什么了,其實,能夠緩解三臟熱邪的藥材并不多,其中最突出的,就屬梔子,由于梔子歸入三焦經,因此,對于體內的上中下三焦熱邪,均能發揮一定療效,但今天要說的并不是梔子,而是《神農本草經》里的另一味奇藥——知母。
知母作為清熱瀉火藥的代表,在很多的經典藥方都用到過,它其實就是百合科植物的干燥根莖,始載于古代的《神農本草經》,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這味藥材藥性甘苦,具有寒性,主要歸入體內的腎經、肺經以及胃經,有著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效果,而我們所說的三臟火熱,其實就是胃火、肺火還有腎火,那么,知母究竟是如何巧妙緩解三臟火邪的呢?我們不妨一一了解一下。
首先是肺火,中醫認為,肺喜潤惡燥,當體內肺陰不足時,就很容易導致火熱病邪發生,這個時候,由于受到了火熱病邪的影響,因此,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就是咳嗽,而且體內的火熱病邪越重,肺陰就會耗損更多,咳嗽也就會更加強烈,但在火熱病邪的影響下,這類人的咳嗽也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干咳無痰或者痰液較少,咽喉干燥,發癢。
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里也說過,知母能夠“清肺金瀉火”,《日華子本草》里也提到過,知母具有“瀉肺火,消痰止咳”的功效,其實,在《證治準繩》里收錄了一個專治肺火的小藥方,叫做“二母散”,這其中就是將知母和貝母等份,專治肺熱咳嗽,當然,如果肺燥嚴重,久咳氣急,也能將知母和杏仁、萊菔子等藥材同用,組成寧嗽煎,緩解肺熱燥咳。
其次就是胃火,胃火旺盛的人常常會表現出食欲俱佳,從表面來看,似乎并沒有特別之處,有時甚至會覺得吃得多是一件好事,但是“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任何事物到達極端都會往相反的方向發展,如果這個時候體內的食物沒有被及時消化,就會積聚,最終導致熱邪產生,加重脾胃的負擔。
而且胃火旺盛的人,不僅吃得多,還很容易感覺到饑餓,攝入體內的食物來不及消化,還未轉化成為水谷精微就已經消融了,因此,這類人往往吃得多,還不易胖,此外,胃火旺盛的人,還會伴有牙痛、牙齦出血等癥狀,很多人會覺得口腔病變,多是自身習慣不好所致。
但其實也跟胃有關系,由于胃火上炎,胃經循行在牙齦周圍,就很容易導致出血病癥的發生。而知母甘寒質潤,歸入胃經,能夠滋陰降火,清泄胃熱,在《重慶堂隨筆》也提到過,知母具有清肺胃氣分之熱的效果,面對這樣的情況,在《醫學心悟》里有一個藥方或能緩解,這個方劑名為“生地八物湯”,其中有一味藥材就是知母,這個方劑具有清胃滋腎的作用。
最后就是腎火,腎火旺盛的人,最常見的表現就是骨蒸潮熱、盜汗,由于腎陰不足,體內的腎火過于旺盛,就會導致心腎不交,因此,還常常會伴有煩躁難安的癥狀,同時汗液不固,特別是在晚上睡覺時,會出汗異常,而知母入腎經,能夠滋腎陰、瀉腎火,因此,也是醫家用于治療腎陰虛火旺的常用藥材,其中最有名的一個方劑就是知柏地黃丸,將知母和黃柏、生地黃等滋陰清熱藥同用,即可祛煩寧心、清熱降火。
雖然這味藥材功效奇特,但也存在不足之處,由于知母苦寒,所以,對于本身就虛寒體質,以及很容易腹瀉的人來說,就需要謹慎使用。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周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