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瓣狹窄(AS)是老年人常見的心臟瓣膜疾病,隨著人口老齡化,其發病率正逐年攀升。傳統觀點認為糖尿病是AS的明確危險因素,但血糖水平尚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人群是否也存在風險?近期,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團隊在
Heart上的一項來自瑞典的大型隊列研究給出了肯定答案,并揭示了血糖與AS風險之間令人驚訝的劑量-反應關系。
研究方法
這項研究利用了瑞典載脂蛋白死亡率風險(AMORIS)隊列的珍貴數據,納入了1985-1996年間324,449l例基線無主動脈瓣疾病且有空腹血糖檢測記錄的參與者。通過關聯瑞典國家患者登記和死因登記,研究者對這些人群進行了長達26年的隨訪(至2020年底)。研究采用Cox比例風險模型,根據空腹血糖水平將參與者分為五組:低血糖(<3.9 mmol/L)、正常(3.9-6.0 mmol/L)、空腹血糖受損(IFG,6.1-6.9 mmol/L)、高血糖(≥7.0 mmol/L)和已確診糖尿病。分析中調整了年齡、性別、血脂、社會經濟狀況等多種潛在混雜因素。
研究結果
血糖水平與AS風險的明確梯度關系
在平均25.9年的隨訪中,共發生8,523例AS事件。與正常血糖組相比,調整后的風險比(HR)呈現明顯的劑量-反應關系:空腹血糖受損組HR=1.36(95%CI 1.24-1.50),高血糖組HR=1.79(1.60-1.99),糖尿病組HR=2.21(1.80-2.73)。令人驚訝的是,這種風險增加從血糖水平低于IFG診斷閾值(6.1 mmol/L)時就已經開始,且隨著血糖升高風險持續增加。
年輕人群風險更顯著
年齡分層分析顯示,50歲以下人群中血糖異常與AS的關聯最強。在≥70歲的老年組中,IFG與AS的關聯不再顯著,這可能因為老年人群中其他衰老相關因素掩蓋了血糖的影響。這一發現提示,血糖異常對AS的影響可能需要長期累積,在年輕人中更能體現其危害。
獨立于傳統危險因素
即使調整了血脂(包括apoB/apoA-1比值)、高血壓和慢性腎病等已知危險因素后,血糖異常與AS的關聯依然顯著。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擁有BMI數據的亞組(n=53,889)中,調整BMI后高血糖和糖尿病與AS的關聯僅略有減弱,說明血糖對AS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獨立于肥胖。
研究結論
這項突破性研究發現,血糖水平與主動脈瓣狹窄風險呈連續劑量反應關系,且這種關聯在血糖低于糖尿病診斷標準時即已存在。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發生主動脈瓣狹窄的風險是正常人群的2.2倍,而空腹血糖受損人群的風險也增加36%。這種關聯獨立于傳統心血管危險因素,在年輕人群中尤為顯著。研究結果提示,當前血糖異常的診斷閾值可能需要重新評估,因為即使是輕度血糖升高也可能增加瓣膜病變風險。這些發現為主動脈瓣狹窄的早期預防提供了新思路,強調應從血糖剛開始升高時就進行干預。未來研究需要探索降糖治療對延緩瓣膜病變進展的潛在價值。
參考文獻:
Viktor Lind et al, Dysglycaemia and incident aortic stenosis: a cohort study. Heart 2025;0:1–7. doi:10.1136/heartjnl-2024-325150
全面工作
傳播矩陣
FOLLOW US
蘇州工業園區東方華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電話:0512-68295918
郵箱:info@ccahouse.org
網址:https://www.ccahouse.org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水坊路36號姑蘇會平江館心臟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