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拂綠柳,白水映紅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首描寫江南水鄉的詩詞,通過實施和美村寨建設,在遼寧省大連莊河市桂云花滿族鄉嶺東村得以生動呈現。作為“大連水碗”碧流河水庫的上游,嶺東村是一個在綠水青山間能聞到花香果香的美麗村莊。
——“黨建紅”引領文明和諧鄉風。
“堅持黨建引領,引導廣大黨員群眾聽黨話、跟黨走,鄉村才能真正實現振興發展。”全國勞動模范、嶺東村黨總支書記宮銀星說。
▲嶺東村文化墻。圖片來源:文明大連
近年來,嶺東村深入踐行國家民委和美村寨建設行動要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現代文明建設,團結帶領各族群眾,踐行新時代村規民約,創新實施村莊管理。
在推進矛盾糾紛化解過程中,嶺東村持續推動“楓橋經驗”本土化,探索形成了包括收集問題、黨群懇談、成果鞏固3個階段,走訪調研、征求意見、充分商議、重點溝通、會議懇談、跟蹤回訪6個步驟的“三段六步”工作法,歸納形成了簡單易行、便于復制、管用實用的“黨群懇談會”制度。
2024年,依托黨群懇談會,嶺東村積極調解村民間涉及土地、鄰里、道路交通、婚姻家庭等各類糾紛;對多件派出所辦結的矛盾糾紛案件,進行黨群再懇談,將矛盾徹底化解。
如今,在村“兩委”推動下,嶺東村常態化開展“五好家庭”“美麗庭院”等評比活動,將民族團結、鄰里和睦、生態保護等理念,以及“孝親敬老、父慈子孝”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村規民約,通過不斷完善村規民約制度,有力促進各民族在日常交流與互助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生態綠”助力村寨提質增色。
2020年,嶺東村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認定為“國家森林鄉村”,奇山秀水,山高林茂,坐擁遼南獨特的自然風光,豐富的地表水資源在大連后花園里一枝獨秀。當地干部群眾在享受青山綠水帶來的生態紅利的同時,也始終不忘保護身邊的生態環境。
▲嶺東村村貌。 大連市民宗局供圖
歷屆村“兩委”牢牢守住生態保護底線,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與和美村寨建設深度融合。各族村民共同參與和美村寨建設,將傳統民居與現代宜居理念結合,以“十里畫廊”崔桂線為脈,充分融合自然生態、風土人情、傳統文化、富民產業、歷史人文等,創新打造特色旅游線路,串聯起宜居宜游的和美風景線。
如今,各族游客可以沿崔桂線漫游嶺東村,沉浸式體驗蛤蜊河、碧流河的水波蕩漾,桂花谷、桂云花山的蒼翠巍峨。春日登山,賞杜鵑、拾野味、觀云海,感受天然氧吧的愜意;夏日親水,體驗激情漂流的魅力;秋日采摘,品嘗黃金緯度的果香四溢;冬日康養,盡享一段身心愜意的溫泉養生之旅。
——“新藍圖”帶領百姓共同富裕。
近年來,嶺東村爭取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少數民族發展任務)等經費近1200萬元,大力實施和美村寨建設、特色產業發展等項目10余個,各族群眾踴躍投身富民產業發展熱潮。
通過黨建引領,村里建立起“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聯動機制,帶動各族村民共同發展特色種植產業。全村種植藍莓3200畝、五味子1100畝、軟棗獼猴桃1500畝,形成了“1+2”特色產業發展模式。每年的藍莓節、軟棗采摘等休閑旅游活動,吸引大批游客前來采摘游玩。村民們在家門口實現就近就業增收,鄉村振興的新動能持續釋放。
文旅融合,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各族群眾在共建共享中邁向共同富裕。圍繞國家一級文物“春平侯劍”出土遺址,打造嶺東村“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帶,講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故事;依托自然資源優勢,完善銀月灣游客服務中心等配套服務功能,讓各族群眾共享發展成果;舉辦“山水畫廊 民族風情”主題攝影、油畫作品展,盤活村閑置資產建成鄉民族文化館,傳承民俗文化,構筑共有精神家園。
“今天的好日子,離不開黨的富民好政策,感黨恩,往后我們會靠勤勞的雙手,把日子過得更紅火。”嶺東村村民、“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李玉香說。
富民產業連續4年年產值突破億元,村民年人均收入達3萬余元,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全國森林鄉村、遼寧省鄉村治理示范村等稱號——今天的嶺東村,正以產業共興、文化共融、家園共建的生動實踐,書寫著民族團結進步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的時代答卷。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 |王珍 叢蓉
制作 |石建杭
來源 |中國民族報
覺得有用,點亮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