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 年 9 月 18 日深夜,沈陽城外一聲巨響打破了平靜,日本關東軍蓄意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并以此為借口,悍然向駐守沈陽北大營的東北軍發動進攻,震驚中外的 “九一八事變” 爆發。
此后,日軍如洶涌惡浪,迅速席卷東北大地,短短數月,東北大片國土淪陷敵手。這一時期,張學良和他統領的東北軍成為眾矢之的,“不抵抗將軍” 的罵名如影隨形。
這個罵名背后,暗藏著一個核心疑問:倘若張學良率東北軍奮起抵抗,能戰勝日軍嗎?要解答這個問題,需從一組組冰冷的數據和當時復雜的局勢中一探究竟。
先來看東北軍的實力。東北軍的前身是張作霖的奉系軍隊,張作霖主政東北時,極為重視軍事建設。1922 年,他斥巨資創辦東三省兵工廠,不惜高薪聘請三千多名日籍武器工程師,又從德國人手中購置先進機床、車床,還面向全國廣納武器設計人才。在這般大力投入下,短短 6 年,東三省兵工廠一躍成為全國乃至東亞首屈一指的兵工企業,擁有多個槍支廠、火炮廠,具備自主研制軍用裝甲車的能力。每年,工廠能產出普通步槍上千支、輕重機槍數百挺、各類火炮幾百門、炮彈上萬發。
到 1931 年,東北軍總兵力達 40 萬之眾,駐守東三省的就有 20 萬,武器裝備堪稱精良。日軍全面占領東北后,收繳了東北軍來不及帶走的大批裝備,數據令人咋舌:步槍 30 萬支、子彈 500 萬發、各類火炮近千門、炮彈 50 萬發,甚至還有 80 多輛坦克和 300 架飛機。這些還只是被日軍繳獲的部分,東北軍撤離時帶走的軍備同樣不在少數,足見其家底雄厚。不僅如此,東北軍還是當時國內少有的陸海空三軍齊全的部隊,擁有 21 艘大小艦艇的東北海軍,以及 5 個航空隊,軍事體系相對完備。
再看看對手日本關東軍。“九一八事變” 時,日本關東軍僅有 1.5 萬人,外加 5 萬朝鮮預備軍,在兵力數量上,與東北軍相差甚遠。從武器裝備對比來看,盡管日軍武器性能總體優于東北軍,但東北軍在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質量差距。例如,東北軍的火炮數量眾多,若集中火力,足以對日軍形成強大威懾。有軍事專家研究推測,若東北軍全力出擊,至少有七成把握擊垮當時的日本關東軍,甚至存在將其徹底消滅的可能。
可戰爭的勝負,遠不止兵力與裝備的較量這么簡單。當時,張學良面臨著諸多棘手難題。從內部看,東北軍雖兵力雄厚,但經歷張作霖遇刺后,群龍無首,軍心有所動搖。張作霖離世后,張學良倉促接手,東北軍內部各方勢力暗流涌動,凝聚力大不如前。同時,東北軍長期受舊軍閥思想影響,部分軍官暮氣沉沉,指揮體系存在僵化、低效的問題。
9 月 18 日夜日軍發動襲擊,而直到 19 日凌晨,東北軍還在執行 “力避沖突,以免事態擴大” 的指令(張學良致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中將參謀長榮臻電,現存臺北國史館),這中間存在著幾個小時的寶貴時間窗口被浪費。在瞬息萬變的戰爭局勢中,幾個小時足以讓日軍完成兵力集結、據點占領等一系列軍事行動,迅速擴大戰果。
外部環境同樣嚴峻。彼時,蔣介石奉行 “攘外必先安內” 政策,將主要精力用于 “圍剿” 紅軍,對日本侵略采取妥協退讓態度。在 “九一八事變” 后,蔣介石在南京國民黨員大會上公開表示:“此刻必須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忍痛含憤,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斷。” 他還寄望于國聯仲裁,認為可借此收回東北,完全沒有與日本開戰的決心。
張學良作為蔣介石的下屬,雖手握重兵,但在當時國內復雜的政治格局下,難以完全擺脫蔣介石的影響與命令。此外,當時國內派系林立,蔣介石實際能掌控的僅嫡系黃埔系,西北有馮玉祥、山西有閻錫山、南方有桂系李宗仁與白崇禧、四川有劉湘與楊森等,張學良代表的東北系在其中處境微妙。張學良不得不考慮,若與日軍全力拼殺,一旦實力受損,在國內軍閥混戰的局面下,如何自保,如何應對其他軍閥以及蔣介石。
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即戰爭打響后的糧草補給與支援。若東北軍堅決抵抗,前期若能取得優勢,戰局或許樂觀;可一旦戰事陷入僵持,糧草補給將成為大難題。當時,東北軍孤立無援,蔣介石既不會全力支持其抗日,國內其他軍閥也各懷心思,不會輕易伸出援手。沒有穩定的補給線,東北軍即便初始裝備精良、兵力充足,也難以支撐長期戰爭。
綜上,從純軍事角度推演,東北軍若在事變初期集中優勢兵力(如抽調吉林、黑龍江駐軍增援遼寧)抵抗日軍,或許能在沈陽、長春取得局部勝利,暫時奪回南滿鐵路沿線,但這種勝利終難以持久,戰爭是綜合因素的博弈,當時東北軍內部的不穩定、外部復雜的政治環境、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以及孤立無援的處境,都像一道道枷鎖,束縛住了東北軍的手腳,使得張學良在面對日軍侵略時,最終選擇了不抵抗,釀成東北淪陷的悲劇。
這一歷史事件,也成為張學良心中永遠的痛,多年后他發動西安事變,何嘗不是對曾經錯誤的一種救贖。
而張學良當時的處境,本質上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所面臨的處境。一個沒有完整工業體系、依賴外部資源、內部派系林立的地方軍事集團,難以獨自對抗一個工業化、組織化的現代軍事帝國。
歷史無法假設,但數據清晰顯示:即便拋開 “不抵抗政策” 的爭議,東北軍在 1931 年的客觀條件下,也難以獨自承擔起抗擊日本關東軍的歷史重任。真正的轉折,發生在 1937 年全面抗戰爆發后,當全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當工業資源向西南轉移,當國際援華通道打通,中國軍隊才真正具備了持久抗戰的能力。
那些在北大營夜色中被迫撤退的東北軍士兵,他們留下的不僅僅是 “九一八” 的恥辱,更用血淚證明:在帝國主義的鐵蹄之下,唯有整個民族的覺醒與團結,才是走向勝利的真正起點。這或許也是張學良在西安事變后長達半個世紀的幽禁中,反復思考的歷史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