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留出的“關稅緩沖期”即將到期之際,他對亞洲最大盟友竟然發出了“最后通牒”,可原本是想讓盟友就范的他,卻白送了中國發展機會。
日前,特朗普將美國在亞洲最大的盟友日本,形容為一個“被寵壞了”的國家。他表示,雖然對日本懷有崇高敬意。可是盡管日本正面臨嚴重的大米短缺,卻仍不愿接受美方的大米。
(特朗普)
特朗普的言辭不僅透露了他對美日貿易磋商的不滿,還間接給日本施加了壓力——你們若不愿合作,那在未來,可能需要面對更嚴峻的貿易環境。對于實力遠超日本的美國來說,這番表態無疑增加了美方在談判桌上的籌碼,也讓原本就充滿挑戰的美日經貿關系,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特朗普計劃在7月9日發布的信函,猶如“定時炸彈”,不僅可能標志著美日貿易協議的終結,還對日本釋放出了“最后通牒”的意味。此番舉動甚至在美國國內也引發關注,其財政部長貝森特便曾警告稱,雖然談判充滿誠意,但如果在“關稅緩沖期”結束之前,無法達成協議,各國可能都將收到來自美國的“關稅加征通知”。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
目前來看,美日貿易談判的焦點與核心矛盾在于,美國要求對日本汽車加征25%關稅,威脅日本核心產業。日本首相石破茂強硬表態“不惜一切代價保護汽車業”。
此外,美國要求日本大幅降低牛肉、豬肉等農產品47%的關稅,日本擔憂農業就業損失12萬個崗位。
再有就是,特朗普將貿易談判與駐日美軍費用分攤、匯率政策掛鉤,引發日本強烈不滿。
以目前情況來看,在G7峰會期間,特朗普與石破茂未能達成協議。美方堅持“對等關稅”,日方拒絕在汽車關稅和農產品市場開放上讓步。若僵局持續,日本汽車業本財年預計損失超190億美元,GDP或長期下滑2.2%。
(日美未能在G7峰會上達成貿易協議)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日本財務大臣加藤勝信,罕見威脅動用1.13萬億美元美債持倉,作為談判籌碼。若日本真的大規模拋售,可能引發美債收益率飆升、美元貶值,沖擊美國財政。
有分析指出,美日貿易談判,或許還會對中國產生多重影響。
首先短期挑戰,供應鏈重構壓力。美國要求日本配合對華技術封鎖,若日方妥協,中國半導體產業鏈可能面臨短期斷鏈風險。
中國曾以稀土出口管制反制美國關稅,而日本因依賴中國稀土,若被迫選邊站,可能加速構建替代供應鏈,對中國資源優勢產生影響。
其次是戰略機遇,中日經濟協同增強。若美國對日加征汽車關稅,日本可能加速轉向中國市場。2024年中日貿易額已突破4000億美元,中國連續16年為日本最大貿易伙伴。
并且日本為了對沖風險,很可能積極推動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及RCEP深化,為中國提供“去美國化”貿易通道。
(美國對稀土依賴非常嚴重)
雖說對中方的影響是挑戰和機遇共存,但從日本角度看,在和美方的談判中,日本可謂錯過了一次戰略上的良機。
有聲音指出,美國急于與中國談判,這是日本沒有預料到的局面。作為談判籌碼,日本原本打算向美國提議在稀土和半導體供應鏈等領域加強合作。然而,美國在這些領域與中國已經初步達成協議,這使得日本的建議失去了吸引力。
至于從美方的角度看,美國用“關稅大棒”逼迫日本就范,反而迫使日本向中國靠攏,中日經濟紐帶已成日本抗衡美國的底氣。對中國而言,美日僵局短期帶來供應鏈壓力,長期卻創造了“拆解美國聯盟”的戰略機遇,經濟上,擴大中日技術合作,推動區域自貿整合。金融上:聯合拋售美債,削弱美元霸權;地緣上:以“非對抗”姿態吸引日本維系戰略平衡。
(王毅外長訪問日本)
總的來看,面對日益緊迫的“關稅緩沖期”快要結束,美日雙方都需要作出艱難的選擇。特朗普政府可能會選擇在最后階段,以更高壓的方式迫使日本讓步,而日本則需要在維護自身經濟利益與維系雙邊關系之間找到平衡。
倘若美日真的因貿易問題而導致關系緊張,這不僅會對兩國經濟產生深遠影響,還可能對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的地緣政治格局造成沖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