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香港融創中國的總部會議室中,久未露面的孫宏斌現身股東周年大會。這是自融創陷入流動性危機后,孫宏斌首次親臨股東會現場。
臺下坐著的是歷盡煎熬的投資者們,會議室里彌漫著復雜的情緒。
2021年時,融創的銷售額差不多有6000億元,在行業里能排到前三。可到了2024年,這個數字跌到了471.4億元,縮水超過了百分之九十。股東們手里的股票價值,也跟著公司的境遇一起大幅下跌。
在這場持續了一個半小時的會議中,孫宏斌直面質疑并作出回應:“融創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之所以敢放如此豪言,是因為他帶來了一份化債方案:將95.5億美元境外債務全部轉為股權,約合人民幣680億元。
令人驚訝的是,75%的債權人已經同意此方案。
1.化債賭局
時間回到2025年4月17日,融創中國正式向債權人拋出了一份“沒有選擇的選擇題”。
這份重組方案的核心是“全部強制轉股”,向債權人分派兩類新強制可轉債。第一類轉債轉股價定為6.8港元/股,可在重組生效日起立即轉股;第二類轉股價為3.85港元/股,需等待18至30個月后方可轉股,且該類總量不得超過債權總額的25%。
這樣的設計,既給予債權人短期流動性,又預留了未來潛在股票升值空間。
然而方案公布時,融創股價僅徘徊在1.5港元左右。按照最低轉股價計算,債權人資產已直接打了四折。如果未來大量轉股導致股價進一步承壓,債權人回本可能更加渺茫。
面對如此苛刻的條件,市場最初并不看好。然而短短兩個月后,情況發生了逆轉,截至6月20日,75%的債權人已簽署重組支持協議,達到了法定通過門檻。
債權人之所以接受這個看似吃虧的方案,關鍵在于融創手中握有足以翻盤的核心資產。這相當于債權人用真金白銀投票,賭孫宏斌能帶融創翻身。
上海外灘壹號院二期去年開盤即售罄,斬獲156億元。今年6月27日,上海壹號院第四次開盤,僅2小時便告售罄,年內累計銷售額突破170億元,登頂全國單盤銷冠。北京融創壹號院樣板間亮相兩周即斬獲25套認購、9億元銷售額。
這些明星項目的成功,展示出了融創在高端產品線上不可替代的操盤能力。
除此之外,更大的信心來自國家隊的入場。
中信金融資產不僅主導上海外灘壹號院注資120億,更以“法律隔離+實質管控”模式盤活上海壹號院;長城資產以近25億重整重慶灣項目;東方資產42億紓困武漢桃花源。
AMC多在財務上把控,融創保留操盤權并沿用品牌。這種“資本+操盤”的分工模式,成為融創項目盤活的標準路徑。
三大AMC的背書,讓債權人看到融創核心資產的價值。
2.背水一戰
雖然看到了一線生機,可是在化債方案里債轉股的最大風險是股權稀釋,作為融創靈魂人物,孫宏斌的控股權一旦削弱,公司未來決策將面臨巨大變數。
為此,融創祭出“股權結構穩定計劃”。
債權人每獲得100美元本金的新債券,需將其中23美元的新債券給予孫宏斌。這些債券滿足條件后可轉換為股票,但設置了嚴苛的限制條款。重組完成后六年內,孫宏斌不得處置、抵押或轉讓這些“受限股票”。
投票權可行使,但經濟利益被鎖死。這種設計在資本市場堪稱罕見,更凸顯孫宏斌背水一戰的決心。
控制權保衛戰的本質,是讓企業靈魂人物有足夠話語權帶領公司重生。融創在公告中直言不諱,“維持主要股東的股權比例,是為確保孫宏斌持續為集團保交付、化解債務風險及業務恢復貢獻價值。”
“不會再去很多城市,集中在一二線城市,把產品做好。”
孫宏斌在股東會上劃定了融創的未來版圖,此次債務重組背后,是融創慘烈的自我革命。
2021年,融創銷售額近6000億元,躋身行業前三,土地儲備高達1.6億平方米。到2024年,銷售額驟降至471.4億元,縮水超九成,土地儲備也降低至1.28億平方米。
“不管是再好的行業,杠桿高風險就會很大。所以降杠桿是必須的。”
股東會上,孫宏斌坦然面對現實。他宣布戰略巨變,區域架構同步“化整為零”,從原來龐大的管理體系,精簡為九大區域及河南公司,減小管理半徑。
一場徹底的背水一戰,讓曾經的“并購王”回歸基本面。
3.新的棋局
債務重壓稍緩,孫宏斌已開始謀劃新局。
股東大會上,他透露出了一個關鍵信號:“集團的運營業務和能力,在未來兩三年也會有一個比較大的突破。”
2024年9月,融創搭起了“而今資本”這個平臺,朝著房地產不良資產處置這塊領域發力。
這一步棋可不小,意味著孫宏斌正式殺進了不良資產這個賽道,身份也從過去等著被幫扶的角色,搖身一變成了出手解決問題的那一方。
孫宏斌正將自身經歷的化債痛苦,轉化為新商業模式。說直白點,就是一邊給投資方物色合適的不良資產投資項目,一邊幫行業里的項目方找錢解套。融創這么干,既能從投資方手里分利潤,還能靠代建項目再賺一筆。
憑借昔日“并購王”的經驗及“久病成醫”的風險識別能力,融創代建平臺迄今簽約項目超100個,累計簽約面積約2000萬平方米。
孫宏斌的戰略轉身,恰逢中國房地產不良資產處置的爆發期。在頭部房企紛紛爆雷的行業背景下,這一市場空間巨大。
4.結 語
孫宏斌的化債之路為地產行業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樣本。
他率先完成境內債重組,又創新性地以“全額債轉股+股權穩定計劃”破解境外債務困局。
這種模式的核心在于:以時間換空間,以控制權保障經營連續性,以優質資產回血能力重建信心。
融創這次的境外債重組方案,可不止是化解外債風險這么簡單,關鍵是一分錢不花境內的資金和資源,還把境外資本市場的路子給走通了,順帶把股權結構和團隊穩定的事兒也理順了。
不過這事兒要成,還得看三個坎能不能邁過去:一是債權人支持的比例得接著往上提,二是保交樓和銷售回款得穩住陣腳,三是宏觀經濟和樓市政策的利好勁兒得續上。
9月15日,香港高等法院將召開重組計劃聆訊。一旦最終通過,融創將一舉清零680億債務。若加上今年初完成的154億元境內債重組,融創整體償債壓降近700億。屆時,孫宏斌也將完成中國房地產史上最大規模的境外債務重組。
不過,資本市場的掌聲不會持久,畢竟地產行業已徹底告別了黃金時代。孫宏斌的背水一戰,只是為整個行業照亮了一條可能的生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