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鮑韶山(Warwick Powell)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設計學院教授
Smart Trade Networks創始主席
中國做法的妙處在于它從未引發全面危機,卻足以讓美國企業和政客一直處于焦慮狀態。對美國企業來說,采購和為控制成本壓縮庫存變成一場輪盤賭游戲,而中國可以調節施壓的力度。
中美關系常被視為超級大國之間的較量,是一場圍繞關稅、科技主導權和全球影響力的大競爭。然而在貿易戰和外交交鋒的表象下,隱藏著一個更不為人知的現實:美國構建了一套依賴中國的體系,讓本國工業體系像被拴住一樣,而中國根本不需要用力拉扯這條繩子。
這不是冷戰式的僵局,而一種緩慢的窒息過程,它并非通過禁運或封鎖實現,而是對驅動美國工業與國防的材料和零件進行精準的、執行上步步為營的控制。
“解放日”之后正在進行的關稅談判,正凸顯了這些結構性動態。美國缺乏貿易韌性,中國也并不急著切斷與美國的聯系——事實上最好不要這么做。但是,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一直說自己“贏了”,卻陷入經濟死胡同。這條死胡同并非特朗普造成,但特朗普試圖用虛張聲勢幫助美國擺脫困境的做法,只會讓情況更加惡化。
貿易韌性的幻覺
多年來,美國一直在脫鉤和供應鏈安全問題上高談闊論,卻仍然依賴中國提供上游原材料,這些原材料對美國經濟運轉、國家安全和可行的社會解決方案來說至關重要。從稀土磁鐵和石墨到鎵、鍺和鋰的衍生物,中國控制著全球70-90%的加工產能,即使其他地方有這些原材料,中國也常常主導著精煉、分離和化學轉化過程。中國不僅僅是采礦超級大國,更是21世紀的工業熔爐。
瑞士經濟學家理查德·鮑德溫(Richard Baldwin)指出,美國工業對中國上游原材料的依賴程度遠高于中國企業對美國供應鏈的依賴。五角大樓國防采購分析公司戈維尼(Govini)注意到美國軍工綜合體對中國供應商的依賴,得出的結論是,美國國防系統依賴一萬多家中國公司的供應。
▲5月21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灣區的一家沃爾瑪超市,價格跟蹤軟件顯示一款中國產充氣床墊售價變化情況。
事實上,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中約40%是中間品或資本品,至于終端消費市場,正是這些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幫助美國在過去30年控制了通脹。盡管通脹困擾著服務業,但2000年以來,消費品的實際價格出現下降。如果沒有這些進口商品,低收入家庭的境況會比現在更糟,因為在過去4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美國一半底層家庭的實際工資沒有增加。
中國為何不停止對美出口
鑒于美國持續不斷地限制中國獲取各種技術,更不用說特朗普第一屆政府發起無休止的關稅戰(所有這些都是為了遏制中國經濟崛起),人們或許納悶為什么中國不采取報復,直接切斷對美關鍵產品的供應?答案是,斷供不僅僅是一種粗暴的工具,從中國的角度看也不是理想的做法。
徹底禁運將激發美國的政治意愿,引發對替代產品來源的大規模投資,啟動緊急權力,并團結盟友進行類似戰時的工業動員。相反,中國制定了一個更有效的策略,那就是戰略耐心和遏制。
中國無需阻止出口,它只需根據各種環境或國家安全標準,要求申請出口許可證、審查或者認證,以便與美國建立更規范的溝通形式。最近的例子是對制造某些磁鐵所需的各種稀土元素實施出口許可要求。此前,中國在2023年對鎵和鍺實施了出口管制。盡管從未正式實施禁令,半導體供應鏈卻被擾亂。石墨出口流程收緊,也對電動車電池制造商產生了影響。
這種“滴灌”策略的妙處,在于它永遠不會引發全面危機,卻足以讓美國企業和政客一直處于焦慮狀態。對制造商來說,供應很可能到位,也可能延遲,采購和為控制成本壓縮庫存變成一場輪盤賭游戲。
與此同時,中國可以根據政治氣候調整施壓力度。如果談判進展順利,貿易往來就可能恢復,如果緊張局勢加劇,貿易往來就可能收緊。這就像供應鏈上的水龍頭,而不是鍘刀。因此,盡管美國實施直接禁令并提高關稅,希望將中國商品擠出市場,但中國的做法就像施針灸一樣更為巧妙。
投資的死亡螺旋
從長遠看,投資可在戰略上塑造最終格局。由于供應仍然充足(盡管可能存在波動),并沒有明確的市場信號催生替代品。而在吃不準供應量的情況下,沒有人對它完全有把握,結果就是投資癱瘓。
從資本配置角度看,在中國以外投資建設產能充滿風險。中國企業隨時可以放松出口管制以增加產量,從而使加入該行業的新公司無利可圖。長期需求存在不確定性,因為買家不愿意簽訂高價合同,來購買那些他們或許仍能從中國獲得的原材料。美國的政治承諾并不一致,幾乎沒有提供太多堅實的保障來穩定投資者信心。
雪上加霜的是,所有這些不確定性因為特朗普時代搖擺不定的政策而加劇,且這種影響持續存在。今天關稅上調,明天又暫停談判。“第一階段”協議被稱為歷史性勝利,卻最終因自身內容的含糊不清而破裂。“解放日”后的形勢只會讓市場再次意識到特朗普政府的反復無常和任性。沒有人知道一年甚至一個季度后,貿易體制會是什么樣子。
這種政策不連貫給本已不穩定的投資環境增添了新風險。如果價格、政治因素和市場需求能夠因為一條推文發生改變,那么投資者更無法為稀土加工、石墨提純或者鎵提取構建可靠的商業投資邏輯。
美國的依賴性
這意味著,美國不僅依賴中國的原材料,還依賴中國是否愿意維持這種供應假象。這些原材料并非直接禁運,而是被分發,剛剛好可以避免出現其他選擇,但又讓人永遠感覺不夠用,無法獲得安全感。這就像工業上的“滴注嗎啡”,足夠發揮效用,但總感覺有點少,讓人無法擺脫恐懼。
這種依賴性如今影響到美國的國防工業綜合體,其精確武器、制導系統和通信系統都依賴中國占據主導權的材料。美國擺脫這種依賴并不像許多人以為的那么容易。在高端制造和科技領域,需要鎵、鍺和鎢的半導體、人工智能加速器和光電同樣面臨這些不確定性。
▲圖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芒廷帕斯(Mountain Pass)稀土礦,是美國唯一的稀土礦開采企業。
之所以出現這種令人震驚的狀況,不是中國的欺騙或者狡猾,而是因為美國的錯覺,以及美國數十年來以犧牲產業資本為代價推動金融化的政策。幾十年來,美國將產業基地轉移到海外,以降低成本并提高回報。至于稀土,朱莉·M·克林格在其《稀土前沿》一書里表示,美國幾十年來一直在將該產業轉移到海外。沒有人從它眼皮底下偷走它,市場效率和將骯臟危險產業轉移給他國的想法,才是主宰公司董事會和政治當權者決策的神。
如今,這種神學已經走到盡頭,但沒有便捷的出路。常見的解決方案包括回流、友岸外包、戰略儲備、公私合作,但大多只是做做樣子。這些方案聽起來積極主動,但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那就是中國可以收緊供應渠道制造恐慌,然后再通過放松供應來抑制相關投資,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能證明投資是合理的。中國的供應鏈還可以向市場投放大量產品,并有可能在某個競爭對手看似勢頭強勁時將其徹底摧毀。
這種“滴灌”做法不會引來反應,相反它阻止反應。它讓病人活著,依賴對方,且永遠處于虛弱狀態,無法發起抵抗。
這不是一個尚有選擇余地的僵局,它是美國數十年自滿情緒造就的死胡同,其根本邏輯是短期利潤。美國之所以被耍得團團轉,不是因為沒有預警(盡管其在本輪關稅談判中的戰略方針有欠缺),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為它選擇將金融資本置于最高地位。如今,隨著安全和戰略形勢每月都在發生變化,圍墻只會不斷逼近。
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不把中國視為對手,而是平等的伙伴。用中國提供的材料制造導彈瞄準中國,不太可能在中國贏得任何朋友。然而,現狀正是如此。
高端訪談
更多訪談(下滑查看)
基金會動態
更多動態(下滑查看)
中美聚焦網|中美交流基金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