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米諾骨牌正在倒塌?
曾經被視為“不出國門也能享受國際教育”的中外合辦大學,如今卻接連傳出噩耗。天津佐治亞理工、上海交大密歇根學院、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這些昔日的明星項目相繼關停,仿佛多米諾骨牌一張接一張倒下。就在最近,浙江大學與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也傳出即將關閉的傳聞,盡管官方尚未證實,但輿論早已炸開了鍋。中外合辦大學的黃金時代是否已經落幕?這股關停潮背后究竟藏著什么秘密?
大撤退:優質項目為何接連“涼涼”?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波關停潮的“受害者名單”:
- 天津佐治亞理工:悄然退出招生。
- 上海交大密歇根學院:今年年初宣布與密歇根大學終止合作,改名“浦江國際學院”后被網友吐槽為“降級版”。
- 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曾被譽為“工科教育典范”,如今也黯然關停。
- 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 & 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招生消息杳無音信。
- 浙大-UIUC聯合學院:傳聞將關閉,懸念未解。
根據最新數據,2024-2025學年期間,共有23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宣布停辦或暫停招生。其中,美國院校占比高達60%,英國(25%)和澳大利亞(15%)緊隨其后。這意味著,曾經以美國名校為“金字招牌”的中外合辦項目,正在成為關停潮的“重災區”。
為什么會這樣?
原因并不簡單,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 國際形勢風云變幻
中美關系近年來的緊張態勢,讓涉及理工科的合作辦學變得格外敏感。尤其是AI、芯片等高科技領域的專業,常常被貼上“國家安全”的標簽,合作風險陡增。
2. 教學質量滑坡
“我們期待的是國際一流的師資,但外教走馬燈似的換,課程質量大不如前。”一位曾就讀于某中美合辦項目的學生無奈地說。高流動性的外籍師資和教學管理問題,讓這些項目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3. 合同到期,難以為繼
許多中外合辦項目設立時都有明確的合作期限,一旦合同到期,續約談判往往因種種原因擱淺,最終不了了之。
硬幣的另一面:劣質項目趁虛而入
就在優質項目紛紛倒下的同時,一批“新玩家”卻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今年,數十個新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獲得審批,表面上看,國際教育合作似乎并未停擺。然而,風向卻悄然發生了變化。
這些新項目中,不乏一些“計劃外”的平替選擇——比如馬來西亞、新加坡的私立學校,甚至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機構。這些學校往往以低門檻招生為賣點,高考成績僅200分、300分的學生也能輕松入學,被戲稱為“學渣集中營”。一位教育業內人士直言:“這些項目瞄準的是那些沒考上好大學、又想拿個外國文憑的學生和家長,質量卻讓人捏把汗。”
相比之下,曾經以高標準著稱的中美合辦大學,如今風光不再。優質教育資源逐漸退出,低質項目卻瘋狂上馬,這不正是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嗎?
學生怎么辦?夢想照進現實的代價
對于學生和家長來說,這波關停潮無疑是一場噩夢。許多人當初選擇中外合辦大學,就是看中了“名校光環”和“性價比”——不用出國,就能拿到國外大學的學位。如今,夢想破滅的他們只能面臨兩種選擇:要么轉入其他普通院校,要么硬著頭皮接受新項目的“平替”教育。
“我花了比普通大學高幾倍的學費,結果現在連畢業證都不知道能不能拿到。”一位來自已關閉項目的學生抱怨道。這不僅是個體的損失,更可能影響中國高等教育的整體競爭力。畢竟,這些合辦項目曾被寄予厚望,希望培養出能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的人才。
結語:中外合辦的未來何去何從?
中外合辦大學真的進入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時代嗎?答案或許沒那么絕對。優質項目的接連關停讓人惋惜,但新項目的審批也表明,國際教育合作的大門并未完全關閉。只是,這扇門通向的方向,已經不再是曾經的“高精尖”,而可能是更現實、更功利的選擇。
對于學生和家長來說,眼下最重要的是擦亮眼睛。名校招牌不再是質量的保障,動輒幾十萬的學費更需謹慎投入。正如一位教授所說:“黃金時代或許結束了,但危機也是轉機。只要吸取教訓,未來的中外合辦依然有翻盤的機會。”
你怎么看?中外合辦的下一幕,會是涅槃重生,還是繼續沉淪?歡迎留言討論!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