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江蘇省縣域經濟在全國縣域發展中具有標桿示范意義。以2024年數據為例,其以占全省60%以上的土地和70%以上的人口,貢獻了全省55%的GDP。其中,有17個縣(市)進入全國百強縣前50名,昆山、江陰更是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兩位。本報告全面梳理了江蘇縣域經濟的現狀特征、典型模式以及核心挑戰,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路徑建議,旨在為全國縣域高質量發展提供可供借鑒的“江蘇經驗”。
一、現狀概述:全國縣域經濟的“領頭雁”
(一)經濟規模:總量大、占比高
2024年,江蘇省63個縣(市、區,不含市轄區)GDP總量達到6.2萬億元,占全省GDP(12.3萬億元)的50.4%。其中,千億縣數量達22個,在全國共59個千億縣中占比37.3%。昆山(5400億元)、江陰(5200億元)、張家港(3800億元)、常熟(3600億元)等縣(市)的GDP已超過部分中西部省份的地級市。
(二)產業結構:高端制造與現代服務協同發展
工業主導:2024年,縣域規上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的62%,其中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新材料等先進制造業占比達45%。例如,昆山電子信息產業產值突破3000億元,占全市工業產值的60%;江陰鋼鐵產業通過轉型升級,高端鋼材占比達35%,附加值提升20%。
服務業升級:2024年,縣域服務業占比達48%,其中物流、電商、文旅等現代服務業增長較快。例如,常熟紡織服裝產業通過數字經濟轉型,電商銷售額占比達30%;張家港港口物流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占全市GDP的26%。
(三)創新能力:縣域成為創新“微中心”
2024年,江蘇縣域研發投入強度達2.8%,高于全國縣域平均水平(1.5%)。其中,昆山(3.5%)、江陰(3.2%)、張家港(3.0%)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2.7%)。縣域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占全省的55%,例如,昆山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800家,占全市企業總數的15%;江陰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40%。
二、核心特征:“江蘇模式”的四大支撐
(一)產業集群化:“一縣一業”的特色優勢
江蘇縣域經濟形成了“產業集群 + 龍頭企業 + 配套體系”的發展模式,每個縣(市)都有1 - 2個主導產業集群。例如,昆山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龍頭企業:富士康、仁寶、緯創),形成了從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到終端產品的全鏈條;江陰的鋼鐵及高端裝備產業集群(龍頭企業:沙鋼、中信泰富),產品覆蓋汽車用鋼、核電用鋼、海洋工程用鋼等高端領域;張家港的化工及新材料產業集群(龍頭企業:揚子江石化、東華能源),形成了從原油加工到精細化工、新材料的產業鏈;常熟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龍頭企業:波司登、雅鹿),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了從設計、生產到銷售的全流程智能化。
(二)創新驅動:“政產學研用”協同體系
江蘇縣域通過“政府引導 + 企業主體 + 高校合作”的創新模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例如,昆山與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合作建立“昆山產業技術研究院”,聚焦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領域,2024年轉化科技成果120項;江陰設立“企業技術創新專項基金”,對企業研發投入給予10% - 15%的補貼,2024年企業研發投入達180億元;張家港推動“龍頭企業 + 中小企業”協同創新,例如,揚子江石化與周邊中小企業合作,開發了10余種高端化工產品,提升了產業鏈整體創新能力。
(三)城鄉融合:“縣域城鎮化 + 鄉村振興”聯動
江蘇縣域通過“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鄉村為基礎”的城鄉融合模式,推動城鄉要素流動。例如,無錫江陰市推行“戶籍制度改革”,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區別,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蘇州昆山市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培育了“周莊文旅”“錦溪現代農業”等特色鄉村產業,2024年鄉村旅游收入達50億元;南通海安市推行“土地增減掛鉤”政策,盤活農村集體土地2.5萬畝,用于縣域產業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
(四)開放引領:“外資 + 外貿”的雙輪驅動
江蘇縣域是開放型經濟的“前沿陣地”,2024年縣域實際利用外資占全省的60%,外貿進出口額占全省的55%。例如,昆山實際利用外資35億美元(2024年),外資企業占全市企業總數的20%,外貿進出口額達1200億美元;張家港港口吞吐量達2.5億噸(2024年),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占60%,是長江沿線重要的對外開放口岸;常熟紡織服裝產品出口額達80億美元(2024年),占全市外貿總額的40%,產品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三、典型案例:四大模式的實踐樣本
(一)昆山:“電子信息 + 創新”模式
產業基礎:昆山電子信息產業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通過引進富士康、仁寶等龍頭企業,形成了全鏈條產業集群。
創新舉措:建立“昆山產業技術研究院”,與高校合作開展核心技術研發,例如,研發的“高端芯片封裝技術”打破了國外壟斷。
成效:2024年電子信息產業產值達3000億元,占全市工業產值的60%;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2800家,占全市企業總數的15%。
(二)江陰:“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模式
產業基礎:江陰鋼鐵產業是傳統支柱產業,過去以低端鋼材為主,附加值低。
轉型舉措:推動“鋼鐵 + 高端裝備”融合,例如,沙鋼集團研發的“汽車用超高強鋼”,附加值比傳統鋼材高50%。
成效:2024年鋼鐵產業產值達1200億元,高端鋼材占比達3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40%。
(三)張家港:“綠色發展 + 港口經濟”模式
產業基礎:張家港港口是長江沿線重要的集裝箱港口,過去以傳統物流為主。
轉型舉措:推動“港口 + 綠色經濟”融合,例如,建設“綠色港口”,推廣電動集裝箱卡車,減少碳排放30%。
成效:2024年港口物流產業產值達1000億元,占全市GDP的26%;綠色經濟占比達25%。
(四)常熟:“紡織服裝 + 數字經濟”模式
產業基礎:常熟紡織服裝產業是傳統產業,過去以OEM為主,利潤低。
轉型舉措:推動“數字經濟 + 紡織服裝”融合,例如,波司登建立“數字設計平臺”,實現了從設計到生產的全流程智能化。
成效:2024年紡織服裝產業產值達800億元,電商銷售額占比達30%;利潤比轉型前提升20%。
四、核心挑戰:高質量發展的“瓶頸”
(一)區域發展不平衡:蘇南與蘇北差距仍大
2024年,蘇南縣域(蘇州、無錫、常州)GDP總量達4.5萬億元,占全省縣域的72.6%;而蘇北縣域(徐州、淮安、鹽城)GDP總量僅1.2萬億元,占比19.4%。蘇南縣域人均GDP達18萬元,蘇北僅8萬元,差距明顯。
(二)產業同質化:部分縣域產業競爭加劇
蘇北一些縣域(如徐州沛縣、淮安盱眙)仍以傳統產業(如鋼鐵、化工)為主,產業同質化嚴重,導致競爭加劇。例如,沛縣鋼鐵產業與江陰鋼鐵產業存在重疊,附加值低,利潤空間小。
(三)要素瓶頸:土地、人才制約加劇
土地:蘇南縣域土地指標緊張,例如,昆山工業用地價格達300萬元/畝,比蘇北高2倍。
人才:縣域高端人才流失嚴重,例如,蘇北縣域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才占比僅15%,比蘇南低10個百分點。
(四)生態壓力:沿江地區環境治理任務重
江蘇沿江縣域(如南京江寧、鎮江丹陽)過去以化工、鋼鐵產業為主,環境問題突出。例如,江寧區化工企業排放的廢水、廢氣對長江水質造成了一定影響,需要加大環境治理力度。
五、前瞻路徑:高質量發展的“江蘇方案”
(一)強化創新驅動:建設縣域創新“微中心”
政策支持:設立“縣域創新專項基金”,對縣域高新技術企業給予20%的研發補貼。
平臺建設:推動“高校 + 縣域”合作,建立“產業技術研究院”,例如,南京大學與淮安合作建立“淮安產業技術研究院”。
主體培育:支持縣域龍頭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例如,沙鋼集團建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二)推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興產業集群
產業選擇:根據縣域資源稟賦,培育新興產業,例如,蘇北縣域(如徐州)可以培育新能源(光伏、風電)產業,蘇南縣域(如蘇州)可以培育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產業。
鏈條延伸: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例如,江陰鋼鐵產業可以延伸到“鋼鐵 + 新能源”(如電池用鋼),常熟紡織服裝產業可以延伸到“紡織 + 數字經濟”(如智能服裝)。
集群打造:建立“產業集群示范區”,例如,昆山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示范區、張家港綠色化工產業集群示范區,提升產業集中度。
(三)促進區域協同:推動蘇南與蘇北聯動
產業轉移:建立“蘇南 - 蘇北產業轉移園區”,給予稅收優惠(如企業所得稅減免10%),推動蘇南傳統產業向蘇北轉移。
要素流動:推動“人才 + 技術 + 資金”向蘇北傾斜,例如,蘇南高校與蘇北縣域合作建立“人才培養基地”,蘇南企業向蘇北縣域投資100億元。
利益共享:建立“區域協同發展基金”,對蘇南企業轉移到蘇北的項目,給予5%的補貼,實現蘇南與蘇北的利益共享。
(四)深化改革開放:擴大縣域開放力度
外資準入:放寬縣域外資準入限制,例如,允許外資企業在縣域設立“研發中心”“區域總部”。
外貿升級:推動縣域外貿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例如,常熟紡織服裝產業可以培育“自有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
平臺建設:建立“縣域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例如,昆山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推動縣域企業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球。
(五)綠色轉型:推動低碳發展
政策引導:出臺“綠色發展考核體系”,將碳排放強度、環境質量等指標納入縣域考核。
產業轉型:推動傳統產業向綠色化轉型,例如,江陰鋼鐵產業可以采用“電爐煉鋼”,減少碳排放50%。
生態修復:加大沿江地區環境治理力度,例如,江寧區關閉10家化工企業,建設“長江生態公園”,提升環境質量。
六、結論與展望
江蘇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驗”主要體現在產業集群化、創新驅動化、城鄉融合化、開放引領化等方面。然而,未來江蘇縣域經濟仍需解決區域不平衡、產業同質化、要素瓶頸、生態壓力等問題。通過強化創新、推動產業升級、促進區域協同、深化改革開放、綠色轉型等路徑,有望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展望到2030年,江蘇縣域經濟將實現“三個提升”:經濟質量提升,千億縣數量達30個,先進制造業占比達50%;創新能力提升,研發投入強度達3.5%,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占比達20%;區域協同提升,蘇南與蘇北縣域GDP差距縮小20%,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8:1。后續可進一步深入研究各路徑的實施效果評估方法,以及如何更好地根據不同縣域的動態變化調整發展策略,以持續推動江蘇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數據來源
江蘇省統計局《2024年江蘇統計年鑒》。
中國縣域經濟研究院《2024年全國百強縣排名》。
江蘇省政府《關于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昆山、江陰、張家港、常熟等縣(市)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
報告作者
曹雷
日期
2025年7月4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