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溯
中新社國是直通車4日主辦“能源中國——全面加速綠色能源轉型 推動協同發展”活動,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在會上發言時表示,綠色低碳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動能。
鄒驥表示,當前,圍繞著綠色低碳的能源科技產業革命已經到來,我們站在歷史的風口。中國風力和光伏發電(風光)2021年至2024年的新增裝機分別為1.0億千瓦、1.2億千瓦、3.0億千瓦、4.0億千瓦,2024年底累計風光裝機超過14億千瓦,超過煤電裝機總量。中國新能源車保有量從2021年的784萬輛(其中純電動車640萬輛)增長到2024年的3140萬輛。中國電化學儲能裝機容量從2021年的1.44GW(世界第二),增長到2024年的73.76GW。此外,動力電池、熱泵、電解槽、關鍵金屬處理產能、特高壓直流輸電距離、數據和AI技術的應用等日新月異。
從全球視野看,依托比較優勢,中國推動了全球能源轉型的成本下降,站在全球供應鏈關鍵位置。“此次科技革命中,雖然美國依然具有非常強的研發優勢,但中國通過產業化和進一步研發迭代了這一過程。與歷史上的產業革命不同,中國擁抱了這次產業革命,成為這次科技革命的參與者、踐行者。”
7月4日,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在會上發言。國是直通車 趙斌 攝
鄒驥認為,中國新能源科技產業革命爆發具有五個基本條件:一是規模經濟;二是完整的制造業體系和產業鏈生態;三是完善的基礎設施,電力、交通運輸、熱力系統、通訊、移動互聯網;四是工程人才培養與儲備;五是總體適當的產業政策體系。
“也要看到,我國電網中風光發電占比與國際對標相比差距還比較大。”鄒驥說。
鄒驥表示,從能源安全看,中國當前雖然還依賴煤炭,但二三十年后,煤炭開采成本上升、儲量的不確定將成為能源安全的隱患。風光每天都會有,因此風光是最安全的能源、最優良的資產。空氣質量的效益和氣候減排效益是一樣的。從經濟增長來看,當前我國的新動能“新三樣”占出口總額的6%左右,增加值占GDP的2%以上。綠色低碳領域投資超過社會總投資的14%,達6萬億元,填補了2020年以來大部分房地產投資的下降額度,所以綠色低碳已經是我們的增長動能。
鄒驥表示,要深化改革,堅定走向能源轉型。改革是為了發展高比例非化石能源、需求側管理等新質生產力。
他建議,改革的目的要明確、針對性要明確,即促進向新型電力系統的轉變,加快部署綠色低碳技術、特別是高比例非化石能源發電技術。一方面發揮市場機制配置現有資源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體現對新質生產力的鼓勵。儲能和穩定電網及保證足夠靈活性資源的成本需要由發電企業、電網和終端用戶合理分擔,促進源、網、荷、儲各得其所,合理競爭。通過試點,逐步推行電價實時對應峰谷波動的制度,鼓勵終端用戶自覺削峰填谷。此外,在未來十年,應當將可再生能源納入碳市場范圍,支持風光發展的盈利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