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火星救援》嗎?馬特·達蒙在火星種土豆的情節讓人印象深刻,但現實中,人類若想真正在火星扎根,比種土豆更難的是——蓋房子。畢竟,從地球運塊磚去火星,成本可能比磚本身貴上幾萬倍!最近,科學家們終于找到了“就地取材”的黑科技:用“活體磚塊”讓火星房子自己“長”出來。
火星建房,難在“沒材料”
火星殖民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建筑材料的運輸。要知道,把1公斤物資送上火星,成本高達數萬美元,運一卡車鋼筋水泥過去,簡直是“燒錢造房”。所以,科學家們一直想:能不能用火星上現有的“土”(火星風化層,由塵埃、沙子和巖石混合而成)直接造房子?
會“自己長”的“合成地衣”來了!
德州農工大學的金聰睿(CongruiGraceJin)博士團隊,用“合成地衣”給出了答案。這項研究得到了NASA支持,還發表在《制造科學與工程期刊》上。簡單來說,他們造了一群“微生物搭檔”,能把火星塵埃變成建筑材料,而且完全不用人盯著!
傳統方法要么依賴鎂、硫等化學物質(需要大量人力操作),要么用單一微生物(比如細菌),但這些微生物得“喂”營養才能活,在火星上根本沒人天天“投喂”。金博士的團隊另辟蹊徑:讓兩種微生物“組隊”——
光自養固氮藍藻:像個“太陽能工廠”,吸收火星大氣里的二氧化碳和氮氣,轉化成氧氣和有機養分,還能通過光合作用增加碳酸根離子濃度;
異養絲狀真菌:像個“建筑工人”,把金屬離子固定在自己的細胞壁上,作為生物礦物的“成核位點”,還能給藍藻提供水、礦物質和二氧化碳。
這對“搭檔”一合作,就能分泌生物聚合物,把火星塵埃顆粒粘成塊,再通過3D打印技術,直接“打印”出房子、家具等結構。最厲害的是,它們只需要火星風化層模擬物、空氣、光和一點無機液體,就能自己“長”大——完全不用人操心!
3D打印“火星墨水”
目前,團隊正在開發“風化層墨水”,打算用“直接墨水書寫”的3D打印技術,把這些“活體材料”變成具體的建筑結構。金博士說:“這種自生長技術,對長期火星探索和殖民意義重大。”
想象一下,未來的火星基地可能是這樣的:幾臺3D打印機帶著“活體墨水”登陸,在陽光和火星塵埃中,房子、倉庫、實驗室慢慢“長”出來,人類宇航員抵達時,甚至能住進還帶著“生物溫度調節”功能的“活體建筑”——這可不是科幻,而是正在變成現實的科學!
你覺得這種“自己長房子”的技術,還能應用在地球的哪些地方?
比如沙漠建房?或者災后重建?
歡迎在評論區聊聊你的腦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