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5萬輛銷量的背后,是“科技長安”全面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蛻變的堅實足跡。
文 / 張敏
2025年上半年的國內市場,競爭態勢之激烈,到了異化的程度。
監管兩次介入,試圖重塑競爭規則。無論是供應商賬期,還是價格競爭的規范化,都反映了競爭正迅速迎來終局。這種情況下,市場份額正在加速向頭部集中。
長安汽車2025年上半年銷量135.5萬輛,創了8年新高。其中新能源銷量45萬輛,同比增長48.8%。似乎是新能源銷量爆發,拉起了長安整體銷量。
長安旗下品牌齊頭并進
輿論大多都很清楚,無論新能源還是長安整體業績,都源于長安三大計劃(香格里拉、北斗天樞、海納百川)進展順利,取得了大批成果。這些成果托舉了銷量。長期看,銷量肯定是戰略的唯一檢驗標準,但短期而言,銷量考核應與戰略執行的效果脫鉤。
這一點長安有清醒認知。自從2017年發起“第三次創業計劃“以來,長安長期保持了戰略韌性。無論暫時的領先還是落后,無論順境逆境,都以我為主,執行早已厘定的戰略規劃。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長安戰略和銷量同頻共振的理想狀況。
長安旗下多品牌取得突破的意義,甚至勝過銷量總盤子上升到新高度。
長安傾注戰略資源的阿維塔,6月份交付10153輛,同比增長117%,連續4月破萬,站穩了高端新能源品牌定位。產品譜系的豐富,不僅擴張了對應客群,還取得了空前的輿論聲望。阿維塔運營走入正軌,標志著長安高端化努力,達成了初步成就。長安的“一把手工程”果然有效。
長安新能源的第二塊品牌拼圖深藍,則走大開大合的路線。6月全系交付29893輛,同比增長79%,環比增長17%。不僅居于央企新能源品牌銷冠,還拓展了海外市場。
大家認為深藍發力的重點應該是東南亞,實際上深藍和阿維塔一樣,將擴張的重點同時瞄準歐洲。這不僅顯示了長安對兩大新能源品牌技術優勢、品牌優勢、產品優勢的自信,而且外線作戰本身,就展現了“海納百川”計劃的戰略進攻性。
而長安啟源6月交付38771輛,長安啟源Q07連續三周登頂25萬元內新能源中型SUV銷冠;長安引力的CS75系列產品生命力仍然旺盛,累計銷量達到280萬輛;長安逸動(參數丨圖片)在5月份拿到全國燃油轎車零售銷冠;長安凱程連續5個月摘得新能源微客市場銷量冠軍。
一花獨放不是春。多點開花,齊頭并進,多個品牌表現都很突出,這意味著長安的運營漸入佳境。拉動新能源的“香格里拉”計劃,正取得明顯的戰略收效。
技術與生態成果斐然
從去年到今年,行業在價格戰與同質化競爭中高度內卷,憑借戰略推進順利的底氣,長安探索以“硬科技+軟生態”雙輪驅動系統轉型。
在技術自研上,長安展現出驚人的戰略執行力。在固態電池、AI大模型融合、域控制器等關鍵技術領域持續深耕,其“北斗天樞2.0”計劃更明確從2025年起全面停止非智能化產品開發。
長安專利群實力今非昔比,比如深藍的微核脈沖加熱技術,獲中國專利金獎后宣布“開源核心專利群”,彰顯技術自信的同時,以開放生態撬動行業協同進化。
智能化層面,“北斗天樞2.0”計劃正重塑產品基因,構建起以智能駕駛、智能座艙、EE架構平臺為核心的技術體系。包括“中央計算+區域環網”SDA平臺深度融入AI大模型在內的系列技術,支撐206項場景功能即將量產。
而以金鐘罩為品牌的液態電池、固態電池等應用和研發技術,形成一個完整的迭代序列,堅持應用一代、開發一代、預研一代。長安擅長做長期部署、做大計劃、做長周期技術的風格,一如既往。
在生態構建上,長安則保持高度開放性。與華為的合作從HI模式升級為HI PLUS模式,覆蓋產品定義、開發測試到營銷服務全鏈條;向行業開源深藍脈沖加熱技術專利群,推動產業鏈協同進化。
三大計劃之間的關系
作為擁有全細分市場份額的大型央企集團,“長板夠長”并不奇怪,“短板不短”才是近乎奇跡的存在。能夠產生直接關聯的,就是長安長達10年持續不斷的研發投入,為諸品牌業績奠定了基礎。
10年來,長安研發投入超過千億元,其中新能源領域研發投入超過400億元。跨周期高強度投入,取得商業成功,似乎理所應當。但是,投入是一回事,產出和工程轉化,是另一個層面的能力。
事實證明,長安兩者做得都非常到位。既務虛也務實,既注重基礎研發(材料科學、電化學、工程力學、AI、高速通信),也注重產品增值。消費者能直接看到的是后者,但基礎研發無疑提供了底層支撐。
目前,長安汽車的研發資產規模龐大,產出驚人。長安的智能化、軟件領域研發團隊,多達5000人以上。現已建成17家科技公司,16個技術研究、產品開發中心,180個實驗室,擁有行業唯一的智能安全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還是全國首批L3級智能網聯汽車試點單位。
目前,長安汽車全球專利布局量已達到約2萬件,平均19件/天,發明專利占比70%。研發實力在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評價中7屆14年名列前茅。
如果剖析一下,香格里拉和北斗天樞,走的都是技術-產品-市場增長的邏輯循環;而海納百川看似是海外市場擴張計劃,實則屬于經營層面,但它嚴重依賴前兩者提供的產品和品牌背書。只有在國內取得市場成功,海外才有突破可能性。墻內開花墻外香,只是特例。
不同市場的消費偏好,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策、場景和預算。而物超所值的產品,可以跨越文化背景、市場環境,贏得所有人喜歡。剝離這些浮在表面的差異,人類的審美和價值判定往往很容易趨同。
這就是為什么,海納百川要放在香格里拉和北斗天樞之后推出。長安深得水到渠成、順水推舟之妙。時機尚未成熟之前,不試圖硬努。
內外并舉,贏得戰略機遇
今年上半年,長安在中亞五國的KD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泰國羅勇工廠5月份投產,成為長安首個海外新能源整車基地,實現深藍S05等車型的本地化生產;繼阿維塔之后,深藍也登陸歐洲首站挪威市場。
秉持“無海外、不長安”理念,長安已完成中國、歐洲、東南亞等六大區域的全球化戰略布局。全球規劃巴西、印尼等20個海外工廠,目前已建成并投產9個。一年來,長安在海外100多個國家部署了超過1.4萬家全球網點、28場區域品牌發布。
在歐洲市場成為中國車企必爭之地的當下,長安以“在歐洲,為歐洲”為核心理念,憑借全鏈條本土化運營與技術差異化競爭策略,打響邁向世界一流汽車品牌的關鍵戰役。
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 朱華榮
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透露,2025年,長安歐洲市場戰略規劃圍繞產品策略、上市節奏、全年目標三條主線推進。在產品規劃上,長安秉持“少車型、大單品”策略,致力于為歐洲用戶提供“電、混雙優”解決方案。未來三年,長安計劃在歐洲投放8款產品,覆蓋純電與增程動力,滿足多元市場需求。
2030年,長安全球銷量目標500萬輛,其中智能網聯汽車將銷售300萬輛,海外銷量目標150萬輛。長安將構建研產供銷運一體化本地運營體系,根據當地產業要素與合作伙伴共同推進工廠選址與制造模式落地。
由此可見,長安已經從試探性出海,演變成全面出海,實現空前的戰略資產前置。而重資產部署,則標志著長安開始以“體系輸出”替代單純的“產品輸出”。
這和長安推出高端品牌(阿維塔)的時機選擇如出一轍。在不同的戰略維度上,長安領導層展現出近乎完全一致的思維方式和風格。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一種戰略定力。
今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公告稱,將汽車板塊從兵裝集團中分立,成為國資委管理的一家獨立央企。而長安汽車作為新央企核心整車業務,重要性更加凸顯。更高層級、更具實力的資金和資源支持,讓長安的戰略推動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強化。投資市場也對長安汽車的“戰略獨立”,給予了積極反饋。
長安汽車的半年業績增長的本質,是通過“三大計劃”實現技術、產品與市場的精密吻合,再憑借開放生態與責任經營不斷蓄積勢能。135.5萬輛銷量的背后,是“科技長安”全面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蛻變的堅實足跡。
當整個行業都為價格戰而焦慮的時候,長安以扎實的研發投入、清晰的戰略定力與開放的產業胸懷,詮釋了一條長期戰略設計-執行的可持續增長的道路。其意義已超越一家企業的范疇,為中國汽車從“制造追趕”邁向“科技引領”,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轉型樣本。世界汽車的舞臺上,長安的戰略勢能展開,才剛剛開始。【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