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阿里通義生成
我的沒有理想,隨遇而安的人生
文/馬老師
高中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只知道自己不想做什么。
30多年過去了,我仍然記得高中時的兩個場景,一個是我到教學樓四樓會議室參加一個活動,要填表,其中一項是“我的理想”,我愣住了,不知道該填什么。那一刻我覺得慌亂而又荒謬,我竟然沒有理想?那我以后怎么辦呢?小時候經常回答的“長大了你要做什么?”的問題,怎么突然就沒有答案了?我隨便填了一個“科學家”交差,但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腦海中,我是一個沒有理想的人,以后怎么辦?
又過了大概一年的時間,學校里的一次集會,我跟同學們一起站在教學樓前聽臺上的人講話,一個聲音在腦子里響起:“我不想當老師。”在那個年代,老師不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職業,不能賺錢,沒有權力,甚至被嘲笑“海參魷魚認不全”。但我不想當老師的原因并非如此,而是覺得高中老師的工作很無聊:高一到高三,三年輪一次,沒有新鮮感。但我還是不知道要做什么,只能先停止思考,考上大學再說。
如愿以償上了大學,第一個學期大多數時間在適應課程和想家,無暇他顧。有一個晚上,我跟同學一起走路去上晚自習,談起了以后的打算,我說我不知道,她說以后她要當女強人,做企業家。我很羨慕她,至少她是有理想的。我沒有明確而具體的想法,就決定先好好學習。
那時候周圍很多人在考托考G(托福和GRE),準備出國留學。這對我太遙遠了,我來自農村,雖然小時候看國外的電影和紀錄片的時候也羨慕過那里的風景和生活,但沒有覺得與自己有關聯。我生活的環境中也沒有幾個研究生,而且我聽到的關于他們的故事幾乎都是工作不如意,被逼考研。我不認為一定要讀研究生。
后來認識了我的男朋友,他也在準備出國考試,經過一番討論,我決定試一試。我對談戀愛很認真,覺得兩個人應該盡量在一起,即使不能在一個城市也要在一個國家。在通訊不發達的年代,身處兩國幾乎是沒有辦法保持聯系的,最后大概率要分手。
有趣的是,大學畢業之前他突然決定不出國了,我跟他吵了幾次,流了很多眼淚,無法放下已經考出來的高分,以及為此做的其他準備和犧牲(比如放棄保研),還是咬牙申請了美國大學的PhD,第一年不成功,只有錄取,沒有一分錢資助。好在我提交完申請資料之后也在找工作,畢業之后先在北京工作了一年,是當年非常熱門的咨詢行業。我和當年一起入職的幾個同齡人穿上正裝,拿著很貴的皮包和筆記本電腦,帶著還不夠自然的職業微笑,跟著領導見客戶,做項目。我們一起租房子,一起加班,一起分擔生活的費用,相處很愉悅。但我發現自己不喜歡咨詢這份工作,壓力非常大。所以還是決定繼續申請,這一次結果好一些,有了免學費,在簽證開始收緊的2001年,我很神奇地順利通過,一個人飛到費城,開始了留學生活。
我去之前對經濟學博士項目沒有任何了解,之所以申請它,是因為聽說我本專業的金融學博士非常難申請,而經濟學相對容易。我不知道要去學什么,也不知道畢業之后干什么,兩眼一抹黑就踏上了這條不歸路。某一天,我的一位臨近畢業的學長聊起他以后的打算,說要去大學教書,我問他為什么,他很震驚地看著我說“經濟學博士不都是想去大學嗎?”那時候我才知道,我們項目主要是培養經濟學研究者,畢業的第一選擇是去大學當教授,做研究和教課,第二選擇是去業界,去投行賺錢(當然那時候我也不知道投行是啥)。我想起了高中時的立志,難道我還是沒有逃離?但是,也許大學老師與高中老師不同?
確實不同,不是三年一個輪回,而是一年甚至一個學期一個輪回,從畢業開始,我教了無數遍《經濟學原理》,在克服了最開始的緊張之后,我意識到自己很喜歡這份工作。雖然教材內容變化不大,但我每次教的都是不同的學生,他們在課上與我的互動,在課下與我分享人生經歷,都給我很多啟發。我會主動去思考怎么把一個概念講得淺顯易懂而且有趣,讓他們覺得與自己有關系。在生活中看到的例子,如果能夠用在課堂上,我會馬上記下來,更新課件,不管是已經講過的,還是很久之后才會講到的。雖然我是一個典型的I人,但我在課堂上非常投入且活躍。前幾天看《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魯豫說她是I人,但她有主持人的職業人格,在工作的時候會跳出來,強于她的人格。她的這番話讓我很有共鳴,講臺上的我,用的是老師的職業人格,離開講臺我又變回了I人。
最近我在帶幾個十幾歲的孩子學習經濟學,因為他們想要看懂周圍發生的很多事情,我也鼓勵他們順帶考完AP微觀和宏觀經濟學。這幾個孩子有兩歲的年齡差,一半是在美國長大的ABC,另一半是在中國一線城市長大的初中生,我希望他們不同的背景和思維可以碰撞出火花。在第一堂課之前我有一點小緊張,怕他們不愿意交流,怕課堂一片沉寂,那是我當老師最大的噩夢。這不單是比喻,是真實出現在我噩夢里的場景。
讓我感動的是,課堂討論非常熱烈,正如我預期的,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和觀點有差別,但他們都很友好。更讓我震撼的是,美國長大的孩子說很流利的中文,而且時不時說出“國家形象”“做大做強”這樣的詞語,中國長大的孩子,英文表達毫無障礙。本來我設想的是他們用各自的母語,因為大家都有雙語能力,不影響交流即可,結果完全出乎我意料。在下課之前,我對他們說了好幾次“謝謝”,感謝他們沒有讓我噩夢成真,感謝他們對不同觀點的包容,感謝他們完成了我布置的預習作業,更感謝他們對經濟學的興趣。
下課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跟我的先生(就是當年的那個男朋友)分享,說我大概真的熱愛老師這個職業,我真心為了學生的表現而激動,也真的關心他們的進步和成長。教的內容是一方面,看著學生認真的樣子,有那樣一些“Aha moments”,被他們啟發,教學相長,才是我覺得更重要的。哪怕一輩子就教一本書呢,哪怕一個學期教好幾次呢?
我覺得自己是幸運和幸福的,雖然一直沒有明確的理想,一直都是“車到山前必有路”的態度,竟然也找到了熱愛,并且以此為職業,做喜歡的事情,還能養活自己和家人,夫復何求?
對了,我那個想當女強人和企業家的同學后來也當了大學老師。
作者:馬老師,喜歡教書、育人、記錄生活和思考人生,有公眾號“生活瑣事雞毛蒜皮”。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