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大米這一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正面臨嚴重的市場信任危機。315誠搜網調查發現,近期多起檢測案例顯示,從電商平臺到餐飲門店,五常大米摻假造假已成行業潛規則。
據中國食品安全網報道,在抖音平臺"楠楠自己家五常大米"直播間,主播聲情并茂推銷的"秋谷樂五常大米"經專業機構檢測發現,其標榜的"正宗稻花香2號"竟然一粒都沒有,摻假比例高達100%。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些完全造假的商品頁面赫然標注著GB/T19266國家標準、五常地理標志和鷹標認證,直播間還信誓旦旦地保證是"自家爹媽種植"的"五常核心產區"產品。
除此之外,電商平臺的造假行為同樣觸目驚心。中國食品安全網報道稱,"時光稻留糧油旗艦店"銷售的大米雖然標注著"稻花香2號""有機認證"等字樣,但檢測結果顯示摻假比例達34.26%,意味著消費者每買3斤就有1斤是來路不明的其他品種。這種明目張膽的造假行為不僅出現在零售端,就連知名餐飲連鎖品牌"金掌勺東北菜"也卷入其中。
中國食品安全網記者調查發現,位于北京市通州區萬達廣場店"金掌勺東北菜"銷售的五常大米雖標識齊全,卻被檢測出摻雜比例高達32.89%,10斤裝大米中有超過3斤品種來源不明。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造假行為嚴重損害了消費者權益和五常大米的品牌形象。另外,有檢測機構專家表示,普通消費者根本無法通過外觀辨別真假,即便是包裝上的各種認證標識,造假者也能輕易仿制。
一位業內人士向315誠搜網透露,五常大米年產量約70萬噸,但市場上流通的"五常大米"卻超過1000萬噸,巨大的產量差距為造假提供了空間。
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陳愷指出,消費者如果發現商家以次充好、虛假標注的行為,已經涉嫌欺詐,消費者可依法索賠。同時還呼吁市場監管部門應加強源頭治理,建立更嚴格的產品追溯體系,同時電商平臺也需承擔起審核責任,共同維護五常大米這一民族品牌的聲譽。
來源 | 315誠搜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