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業低迷期,市場往往容易陷入兩種極端:要么盲目追逐少數如茅臺這樣的頭部企業為“避風港”,將其神化為萬能解藥;要么消極觀望,以環境為借口停滯不前。
茅臺本質上只是一個企業,既無義務也無力承擔整個行業興衰的責任。將行業困境的解決寄托于某個“標桿企業”身上,本質上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懶惰思維。我們需要更清醒地認識到,行業的突圍從來靠的不是“救世主”,而是每個參與者的主動作為,這是一種清醒的生存智慧,更是穿越周期的核心競爭力。
茅臺為何“擔不起”?商業本質的五個真相
●一是行業分工的客觀規律。
茅臺是白酒行業的頂級品牌,但它的成功建立在高端消費市場,與大眾消費市場存在“需求斷層”。就像奢侈品巨頭LVMH無法解決快消品行業的庫存問題一樣,茅臺的增長邏輯與行業基本盤有著不同的軌跡。
●二是資本市場的認知錯配。
投資者將茅臺視為“避險資產”,本質上是對經濟不確定性的恐慌性選擇,這種資金虹吸效應導致2023年茅臺占白酒板塊市值56%,這反而可能加劇了行業馬太效應,擠壓中小企業的創新空間。
●三是社會情緒的投射失真。
公眾對茅臺的過度關注,實質是將復雜的經濟問題簡化為“尋找標桿”的心理安慰,這掩蓋了真正需要解決的結構性矛盾——產能過剩、消費分化、渠道變革和服務力欠缺等。
●四是企業能力的邊界限制。
即便茅臺想承擔行業責任,其管理半徑也僅能覆蓋供應鏈上下游,無法解決全行業的渠道壓貨、價格倒掛等深層次問題。
●五是商業倫理的悖論。
一方面,要求一家上市公司犧牲股東利益去“救行業”,這顯然違背了現代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茅臺價格“失守”2000元大關,就成了行業的“罪人”。一家公眾企業的產品價格漲跌與否,與整個產業有何干系?
誰該承擔責任?重構行業健康的三大主體
當下,酒業低迷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歸咎某一方都是不科學的。筆者在這里主要談三大主體:政府和行業協會作為規則的制定者,無疑擔負著重大責任;頭部企業作為技術的引領者,無形中也成為整個產業的模仿對象,行業標桿有時不小心也會成為眾矢之的;中小企業看似處于草莽狀態,其實是產業創新的試驗田。風起于青萍之末,變革,往往從基層開始。
如果羅列出責任清單,從不同維度去看責任歸屬可能更清晰——也即目前酒類市場存在的問題:去產能標準、稅收梯度政策、打擊假冒偽劣、規范渠道秩序、人才溢出效應、擁抱消費情緒、差異化定位、區域市場深耕、創新轉型等。
目前,國內消費信心恢復緩慢,中高端酒類購買力下降,尤其是消費者對非必需品消費更加謹慎——消費邏輯變了,這一關鍵點必須引起酒企的高度重視。
超越“茅臺敘事”的破局思維
從“看標桿”到“挖需求”,收縮戰線,鍛造核心能力。用“需求拆解法”將大品類分解為100+微場景,白酒以及各酒種均可切入“解壓微醺”“佐餐小酒”等。
從“等風來”到“造風去”,逆向創新,重構價值鏈條。用“需求降級”思維,在中高端白酒的紅海中推出簡配版產品,覆蓋下沉市場,或用服務化轉型提升粘性。
從“罵環境”到“改基因”,組織淬火,建設反脆弱團隊。華為“冬天論”從不過時,定期做“極限生存推演”,用虛擬項目制保持組織活力。
在這,筆者開個診斷清單,您的企業是否具備“寒冬基因”:一是現金流能否支撐18個月零收入?二是組織架構是否允許30%的人員快速轉崗?三是有無埋點收集產業鏈末梢數據?
歷史總在證明麥肯錫數據的準確性:行業低谷期誕生的創新比繁榮期多出47%。行業低谷期最危險的從來不是外部環境,而是內部思維的固化。
當別人在討論茅臺股價時,務實者已在打磨供應鏈;當市場抱怨需求不足時,破局者正用微創新測試用戶痛點。“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所謂“退”,是戰略聚焦;所謂“結網”,是構建他人短期無法復制的系統能力,這才是商業世界真正的“反周期”生存法則。
正如管理大師德魯克所言:“動蕩時代最大的風險不是動蕩本身,而是沿用過去的邏輯做事。”
行業的重生,永遠始于第一個放下抱怨、拿起工具的實干者。(作者系酒業公益品牌酉賢創始人、黃河文明與酒文化淵源探索發起人、酒業觀察家和培訓專家)
編輯:閆秀梅
校對:馬越
監制:王玉秋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