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一個國家想要有所發展,首先就要保持和平穩定的狀態;
而國家想要保持穩定,其背后依靠的必然是強大的國防力量。
而中國就恰好滿足了以上的所有條件。
這也是中國在短短的幾十年內。
就能走完西方國家數百年道路的原因所在。
除此之外,當然還離不開眾多科研人員的艱辛付出。
近日,就有媒體分析指出,中國能夠快速崛起。
離不開這三位科研工作者的卓越貢獻。
當然,他們也是中國眾多科研工作者中的佼佼者,極具代表性。
那么,他們三人都是誰呢?
又分別為中國作出了怎樣的貢獻?
第一位當然就是“兩彈一星”的元勛,“中國導彈之父”的錢學森。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基本結束,唯有日本在亞洲戰場負隅頑抗。
為了盡快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美國拿出了能夠毀滅世界的武器,原子彈。
就是這兩枚小小的原子彈。
卻讓日本兩座大城市在頃刻間被夷為平地,造成近百萬人的死傷。
原子彈帶來的恐怖破壞力,使得世界上的許多人都產生了恐慌心理。
她們紛紛擔憂,如果有一天美國將這種武器用在我們的身上,又該如何是好?
思前想后,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
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徹底摧毀這種武器,亦或是自己也能掌握這種武器。
美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想要實現第一個目標顯然不可能.
于是世界各國紛紛開始研制出了屬于自己國家的原子彈,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國。
不過,想要研制出這款尖端武器,就必然離不開頂尖的科研人員.
所以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就一直在號召去往世界各地留學的中國人.
紛紛返回祖國,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而其中的代表人物非錢學森莫屬。
他為了達成自己報效國家的目的,不惜歷經了千辛萬苦。
“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并不只是妄言,而是真實發生的事情。
錢學森不僅師從馮·卡門教授,還成為了美國麻省理工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這一切的種種都在說明,他是一個炙手可熱的科研人員。
不僅如此,他還是美國當時最頂級的火箭專家。
火箭對一個國家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想必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中國火箭軍是中國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其地位可見一斑。
美國自然知道錢學森的重要性.
為了設法阻止他回國,竟恬不知恥地軟禁了他達五年之久。
最終在各方力量的幫助下,錢學森才回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祖國。
剛剛回國不久的錢學森,還未來得及休息,就立刻展開了這方面的工作。
中國當時還是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業國.
幾乎就沒有相關的科研環境,但這一切都難不倒錢學森.
因為他就是一個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人。
在他的帶領下,中國僅用時短短五年的時間,就實現了火箭技術零的突破.
1955年11月,“東風一號”成功發射。
兩年后,中國導彈技術更進一步,發射了威力更大,射程更遠的“東風二號”。
伴隨原子彈的成功試爆,中國終于徹底擺脫了,長期受美帝國主義威脅的核訛詐。
但是,美國對中國的打壓并沒有因此而停止.
美國仍然宣稱自己有攔截導彈的實力。
為了解決這一方面的問題,錢學森又開始了相關的研究工作。
由他所研制出來的導彈飛行技術“錢學森彈道”。
世界各國時至今日,仍是沒有找出破解的辦法。
錢學森對中國所做的貢獻遠遠不止如此。
他不僅是中國首屈一指的科研人才,也是這方面的領軍人物。
如毛主席帶領廣大的人民群眾建立起新中國一般。
錢學森準確引領了中國的科研方向。
就比如說當時中國科研人員,對優先發展飛機或是優先發展導彈,彼此爭論不休。
錢學森見狀,力排眾議向中央建議優先發展導彈技術。
事實證明他的戰略眼光是無比正確的。
倘若當時選擇了優先發展飛機,那如今的中國或許仍對美國的航母毫無辦法。
所以,可以毫不夸張地說。
如果沒有錢學森的正確領導,那么中國的科研工作,至少要走幾十年的彎路。
第二位則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如果說錢學森為中國的國防安全支撐了一片天。
那袁隆平可謂徹底解決了困擾中國人民數千年的糧食問題。
中國是有著數千年歷史的農業大國,自古以來都將糧食問題視作第一要務。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國發生了舉世罕見的三年自然災害,糧食短缺,百姓食不果腹。
親身經歷了這一切的袁隆平,自此有了新的人生方向。
即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
使得人人都能填飽肚子,所以他在上大學時特地選擇了農業專業。
但想要達成這一目標,就必然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
中國雖然國土廣袤,但耕地面積卻占世界的7%。
即便能管理得當,保證糧食年年豐收,卻也似乎無法養活世界約20%以上的人口。
既然無法增加耕地面積,那就設法讓糧食增產。
因此,袁隆平意外看到了一株穗粒飽滿,禾苗高大的水稻。
他將這株水稻保護了起來,期待來年能用它的種子,種出一片高產的稻田。
結果卻適得其反,產量并不理想。
仔細研究后,原來這是水稻近親繁殖所導致的后果。
經過相關的研究,袁隆平敏銳地發現。
只有同其他雄性水稻進行雜交,才能培育出高產的水稻品種。
說干就干,最終經過無數次地試驗,他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由袁隆平所培育出來的雜交水稻。
相較于一般水稻,產量至少可提升兩成以上。
隨著雜交水稻技術的不斷推廣,中國每年至少可多養活8000多萬人。
伴隨雜交水稻品種的不斷改良,其畝產量幾乎每年都在創造新的高產紀錄。
第三位則是大名鼎鼎的于敏,他是中國的“氫彈之父”。
于敏從小就展現出了驚人的天賦。
憑借著優異的成績從北京大學畢業后。
他就進入到了中國物理研究所工作。
為了讓中國徹底擺脫核訛詐。
他幾乎把自己除了睡覺外的所有時間,都投入到了工作當中。
因為長時間沒有按時工作,他患上了十二指腸潰瘍。
可即便如此,他也沒有耽誤了自己的工作。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帶領著自己的團隊。
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數據推算。
就比如說核彈自持熱核燃燒技術,于敏僅用時一百多天的時間,就將其成功攻克。
1967年6月,中國首顆氫彈成功試爆。
距離原子彈成功試爆的時間僅僅相隔了兩年多的時間。
在中美蘇三國中,用時最短、速度最快突破氫彈技術的國家。
可見于敏和他身后的團隊,在背后付出了怎樣的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