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養大學生,我不能點男模嗎?”
“你喜歡我,你是在和我表白嗎?”
你敢信,這是一個年僅10歲的女孩和自己的“AI男友”的聊天記錄?
2025年1月,一則由新興產物“AI軟件”引起的新聞惹得無數網友議論紛紛,連央視網也專門發視頻提出警示。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網友偶然間發現自己10歲的妹妹使用近幾年爆火的AI聊天軟件;
扮演著惡毒女配、千金大小姐等等角色,和自己創造出來的虛擬男友戀愛。
在聊天過程中,小女孩對虛擬人物提出“揪住她的頭發扇她巴掌”、“拿著刀劃她的臉”等等要求,讓人看了簡直觸目驚心。
據了解,小女孩在這個軟件中有幾十個聊天對象,在她參與的這無數條劇情線當中,出軌成為常態,露骨語言更是張口就來。
面對這樣不堪入目的“新型擦邊”,我們不禁要問:這類軟件的青少年模式去哪了?
央視網的記者對市面上類似的五款AI聊天軟件做了測試;
每個軟件都會在打開界面時跳出青少年模式開啟窗口,但是這個窗口的關閉,只需要手指輕輕一點。
我們都知道,目前的游戲軟件、直播打賞等等都推出了青少年保護和實名認證模式,意在減少青少年對于這些娛樂軟件的接觸。
但是,近年才出現的AI并沒有進入被管控的行列;
這些軟件的年齡限制形同虛設,多少人還不知道,這些軟件對于未成年人來說將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新時代的“魔童降世”
不進行年齡分級的娛樂化產業,到底會讓孩子變成什么模樣?
一位網友現身說法:
“暑假帶了一個五升六的小班,上課講到了一個短語have/do sports(做運動)的時候,下面的男生哄堂大笑,沒有一個人認真聽課。”
另一個當老師的網友說:“前幾年帶了六年級,幾個男孩在討論那一次數學考試沒考好;”
“其中一個男孩說:‘神啊,在我媽揍死我之前給我個女人吧!’”
還有一個姐姐,在去采耳店采耳的過程中,聽到旁邊一個11歲的小女孩跟采耳師對話;
炫耀自己和男朋友發生了關系,還沒有做避孕措施,因為對方說“我們還小,肯定不會懷孕的。”
2023年3月,一個網友在自家樓下拍到兩個小學生戀愛,男生扭扭捏捏說著“老婆我錯了”,女生則在旁邊命令:“你跪在地下。”
越來越多的例子正在不遺余力地告訴我們,娛樂對于孩子來說并不恐怖;
恐怖的是讓他們過早地接觸了成人化的娛樂,在一個三觀還未完全形成的年齡段里,用著成人化的娛樂傷害自己、傷害他人。
而這其中,影響最大的也是最深刻的因素,就是道德邊界的模糊。
就像是AI聊天、網絡評論、游戲CP等等行為,當其與家庭社會教育產生沖突后,孩子會自動對其進行合理化掩飾;
例如“這些都是假的,不算真的戀愛”,或者“有人喜歡我,這是好事”。
長期的合理化導致的結果就是道德邊界模糊,將虛擬感情和網絡空間肆無忌憚的發言扯進現實之中,最后一步一步跌向認知的深淵。
情感歸因的偏差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的教授劉永謀,在面對AI軟件為未成年人帶來的風險時這樣分析道:
“AI聊天軟件的應用,說明了它的技術其實已經深入到對人精神的操控和改造了。”
“作為一個需要盈利的軟件,它的內部肯定是有引人成癮的機制的。”
“我們可以看到,AI的響應速度是很快的,而且還能將用戶高高捧起,按照用戶的需求去定制一個陪伴對象,這就可能造成情感上的過度依賴。”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作“歸因偏差”,指的是個體在認知某種事物時系統地歪曲了某些信息,導致了認知過程的局限或錯誤。
這樣的歸因偏差在情感活動中尤其能夠凸顯。
因為人類是具有豐富情感的動物,也非常擅長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在沒有生命的物體上。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知道AI是算法、是人類智慧的集合體,是一個虛假的冰冷的機器。
但是情緒更加敏感豐富的孩子們卻不知道,他們遇見了擬人化的AI,或許會判斷其具有著真實的情感,從而獲得樂趣和慰藉。
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現實生活中孩子被安慰、被愛撫、被需要、被看見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所以才從AI處填補空缺。
說到這里,很多家長們是不是也應該反思己身,看看家庭之中到底出了什么樣的問題,讓孩子如此依賴一個虛擬軟件呢?
過渡客體的扭曲
你家的孩子在小時候有沒有一個特別喜歡的物品;
比如一個枕頭、一個小玩偶這樣的撫觸物,一定要抱著它才能睡覺,走到哪里都要帶著,臟了也不允許清洗?
大人們或許并不理解,這些東西到底能給孩子帶來什么樣的感受?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科尼特提出的“過渡客體”概念指出:
嬰兒會在心理發展過程中對某一物體產生情感依賴,進而產生一個從“與母共生”到“獨立個體”的心理變化過程。
簡而來說,就是嬰兒本就需要母親提供安全感,但是嬰兒與母親注定要分離,所以就借著這個過渡客體來緩解分離焦慮,并建立起安全感。
如果你的孩子并沒有建立這種穩固的安全感,進而產生了強烈的焦慮和低歸屬感;
那么AI的擬人化聊天和互聯網小眾群體的發展,就會代替簡單的撫觸物,作為你孩子的新的過渡客體。
但同樣地,這些成人化娛樂內容并不是簡單的撫觸物,它們會性化、工具化、矮化你的孩子,破壞過渡客體的原始功能。
沒有安全感——負面情緒——AI安慰——擦邊強化——更深依賴……
這樣的死循環,不能再讓孩子往里跳了。
當互聯網成為了青少年戒不掉的“奶嘴”,或許我們不應該第一時間恐懼、憤恨于這些前沿技術,因為技術只是工具,而使用工具的是人類。
你的孩子需要的,到底是愛情、親情、還是安全感?我想,每一個家長都應在心中有自己的答案。
-The End - 作者-專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