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歐洲工作的記者,日前表示,中國武器又在中東大顯神威了。
沙特利用進口自中國的反無人機系統,攔截了36架也門方向來襲的無人機,攔截率高達100%。
這一邊,中國武器大展神威,而另一邊,美國軍工卻面臨著窘境......
中國武器展神威
根據一則中國記者的消息,沙特防空部隊對外透露,他們成功攔截了36架從也門方向飛來的無人機,而這次攔截所依賴的,正是中國制造的反無人機系統。
更令人驚訝的是,36架目標全部被擊落,無一漏網,攔截成功率達到了百分之百。
完成這場“滿分表現”的,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出口的“天穹”反無人機系統。
這套系統的關鍵能力并不僅僅體現在“能打”,而在于其整合了雷達探測、電磁干擾、激光打擊等多種手段于一體,具備對低空慢速小型目標的精準鎖定與快速摧毀能力。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天穹”系統第一次登上國際舞臺。
在不久前的一次國際防務展上,中國系統性地展示了這一裝備,并罕見地公布了此前在中東沖突環境中一次實戰的數據:21架無人機來襲,21發全部攔截命中。
這組數據在展會上引發了廣泛關注,不少國際買家將目光投向了中國展臺。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套系統目前已被大規模出口至約20個國家。
與此同時,中國其他出口裝備也在國際舞臺上不斷“刷臉”。
今年5月,印巴之間爆發了一場短暫的空中交火。
據外媒援引美國官員的消息,一架巴基斯坦空軍使用的殲-10戰斗機成功擊落了兩架印度軍機。
這一事件立刻引起了國際關注。
可以說,無論是攔截無人機的“天穹”,還是擊落敵機的殲-10,中國軍工產品正在不斷證明自己。
美國的窘境
就在中國武器在中東戰場上打出滿分戰績、贏得國際軍備市場關注的同時,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卻正經歷一場看不見硝煙的軍工困局。
表面上,美國國會剛剛批準的新一財年軍費預算總額高達8926億美元,依舊是全球軍費榜上的“巨無霸”;但細看預算細節,卻能發現隱藏的尷尬與焦慮。
原本,特朗普在公開場合多次宣稱將把軍費“拉高到一萬億美元”,一副大手筆加碼軍力的姿態。
然而,最終落地的數字不僅未能如他所言。
最耐人尋味的,是這次預算調整的背后,他親自拍板砍掉了E-7A預警機采購計劃,并決定讓245架戰斗機直接退出現役。
美國軍工企業如今面臨著多重壓力:研發成本居高不下、產能瓶頸遲遲難解、供應鏈斷裂問題仍未徹底修復,甚至連基礎零部件的生產能力也遭遇“去工業化”遺留的結構性問題。
許多新一代戰機項目進度一拖再拖,不少訂單堆積在工廠,無力按時交付,最終只能用“退役老機”來平衡預算窟窿。
更嚴重的是,美國軍火出口市場也正在經歷“信任滑坡”。
過去,美國靠著技術壁壘和政治施壓,幾乎壟斷了高端戰機、預警機等大宗軍售市場,但如今越來越多的買家開始轉向更具性價比、服務響應更快的賣家。
軍工系統的僵化也讓五角大樓內部頻頻出現“戰略斷層”。
像E-7A這樣的高性能預警機本是空軍下一階段網絡化作戰的重要支柱,卻因為成本過高、技術整合困難等原因被擱置。
軍種之間在采購理念和項目優先級上的博弈,進一步削弱了美軍整體的武器更新節奏。
換句話說,美國軍費雖然高,但花出去的錢未必能換來相應的作戰能力提升。
此外,美國近年在海外沖突中武器表現頻頻“翻車”,也影響了其軍火的國際聲譽。
高維護成本、依賴衛星鏈條、操作復雜等因素,使得它們在第三世界國家面前顯得越來越“不接地氣”。
特朗普政府雖然鼓吹“重振美國制造”,但現實是,美國軍工體系的“空心化”問題并非朝夕可解。
面對勞動力短缺、材料成本飆升、技術人才流失等頑疾,軍工業難以大幅擴產,連本國軍需都難以保障,更遑論支撐全球部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