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鹿晗多個社交平臺解封,從“禁止關注”狀態恢復如常,其微博賬號更是20分鐘內漲粉過萬,話題#鹿晗賬號全平臺解封#20分鐘漲粉過萬更是直上熱搜。
這場因直播爭議被按下暫停鍵的偶像回歸,不僅驗證了“頂流即特權”的流量邏輯,更折射出公眾對“犯錯偶像”的復雜態度——容錯閾值因情感投射而無限拓寬。
2025年1月6日,鹿晗在直播中因飲酒后情緒失控,爆粗口、豎中指等片段被瘋傳,這一事件迅速在網絡上發酵,引發了巨大的爭議。當日,多平臺以“違反法律法規”為由對其賬號實施“禁止關注”作為處罰。工作室緊急致歉,承諾“承擔社會責任”,但粉絲仍以“知錯能改”為由力挺,以至于半年間全平臺掉粉263.2萬(抖音暴跌228.6萬,微博流失34萬),代價慘重。
在長達半年的封禁期間,鹿晗甚至于退居幕后,常駐的綜藝《五哈》新一季不參與,商業代言也沒有增新,個人賬號無法新增關注,事業發展迎來一波沖擊。
7月5日,鹿晗的賬號解封并迅速漲粉,表明仍有大量粉絲對他保持著極高的熱情和期待。
網友評論呈現兩極分化,有人認為,鹿晗賬號解封后能在短時間內漲粉過萬,是因為他本身具備獨特的魅力,且“知錯就改值得原諒,比那些裝完美的藝人強”。
但也有批判者認為:“犯錯成本低,明星特權何時休?”這種撕裂反應,實則是公眾對“偶像失格”容忍度的代際差異——Z世代更傾向“用愛發電”,而80/90后更強調“責任對等”。
從行業角度來看,鹿晗賬號解封事件為整個娛樂圈敲響了警鐘。當“禁止關注”的按鈕被按下時,娛樂工業已向全行業發出警告:藝人的社會契約權重,正超越數據神話。鹿晗的歸來數據,恰逢一個更殘酷的時代——在這里,掌聲與審判永遠只有一鍵之隔。
當“犯錯-道歉-復出”成為標準化流程,或許我們該思考:在流量至上的時代,我們究竟在為偶像的才華買單,還是為自我情感的投射付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