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作家出版社,發現更多文學好書
★ 中國歷史文化大手筆,先秦諸子學術的巔峰
稷下學宮不僅是先秦時期學術繁榮的重要象征,更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它匯聚了當時幾乎所有重要的學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陰陽家等,各學派的學者在這里自由講學、辯論和著述,所謂“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
★ 一張具有世界級思想文化價值的名片
幾乎同時設立的中國稷下學宮與古希臘柏拉圖學園,如同并峙在地球兩端的珠穆朗瑪峰和奧林匹斯山,都是人類思想史上不朽的精神殿堂,對人類文明的進程提供了不滅的智慧。希臘雅典大學哲學學院院長海倫·卡拉瑪倫古指出:“中國的稷下學宮和希臘的柏拉圖學園,分別位于世界的兩端,又幾乎同時建立,它們的發展與繁榮促進了古代思想的培育和傳播。也促成了兩國哲學思想的繁榮以及政治思想和文學創造力的興起。”
★ 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主任陳引馳作序推薦稱:“歆耕先生此書,靈活自如地調用了各種子書、史籍,綴合、勾畫了稷下智者們的言談、舉止,細看是一幅幅小景,但統而觀之,則蔚為大觀,具體而全面地展示了稷下學宮的智慧生活。”
點擊圖片即可進入購買鏈接
《稷下先生》
陳歆耕 著
作家出版社
新書介紹
先秦諸子百家學術,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也是中國思想文化綻放的高峰期。從春秋至戰國初期,齊國創辦稷下學宮,廣納天下賢才。賢人高士無政務煩勞,卻可享受士大夫豐厚待遇,所謂“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
他們在這里授徒、問政、爭鳴,將諸子之學推向巔峰,形成了百家飚駭、云蒸霞蔚、空前絕后的學術氣象。先后有兩位圣人級大儒——孟子、荀子至稷下學宮,留下了他們“高光”的足跡,并為構建人類高級政治文明形態迸放智慧……但春秋戰國紛亂的歷史,終因“上無賢主、下遇暴秦”,導致先圣在悲愴艱難的步履中走向生命的終結。
稷下學宮的創辦,被中外學者譽為“中國歷史文化大手筆”“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觀”。作者遍查相關史料,將筆墨聚焦于這一重大歷史文化事件,融學術、史實、文學性表達于一爐,以激越的情思,搖曳繽紛的文字,描畫出稷下先生“奮髯橫議”的宏大氣象、頂天立地的堅挺脊梁、憂戚天下的悲憫情懷、穿越數千年時空的智慧光譜。
作者介紹
陳歆耕,原籍江蘇海安,現居上海。曾任《解放軍報》記者部副主任,《文學報》社長、總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大學非虛構寫作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客座教授。著有中篇小說集《孤島》,中短篇報告文學集《青春驛站》《海水下的冰山》,長篇報告文學《點擊未來戰爭》《廢墟上的覺醒》《赤色悲劇》《小偷回憶錄》,文化批評隨筆集《快語集》《誰是謀殺文學的元兇》《各打五十大板》《美人如玉劍如虹》等十多部。作品收入《新中國軍事文藝大系》。曾獲多種新聞文學獎。兩次成為《文學自由談》封面人物。十多年來致力于文史非虛構作品寫作,已出版歷史文化隨筆集《何談風雅》,長篇歷史文化名人傳記《劍魂簫韻:龔自珍傳》《蔡京沉浮》等。
文章試讀
卷一
致千里之奇士,總百家之偉說。
——司馬光《稷下賦》
這是一片特異的土地。“特異”在何處?
因其處黃河中下游,沾黃河水汽而“特”?——否。處黃河中下游的城、府、邑、里有無數。
因西南方有連綿不絕的山脈?——否。這里的山,海拔最高處也僅1108米,其余高度皆千米之下,無一聽就炸耳的名山大川。
因有一條名系水的河“傍城北流”?——否。雖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有記載,但知道“系水河”的人,實在寥寥無幾,乃至當地一些人被問到,也會一臉茫然。
僅僅從地理位置上稱其“特異”,并無“特異”優勢。中國乃至全球也許有無數類似的地標。
但此處確實“奇特”,“奇特”到與古希臘柏拉圖學園一樣,是人類思想哲學生發的原點。它們在世界哲學史上,并稱為“東西雙璧”。
這是一處整個人類都該翹首仰望的地方。
它有一個古老的名稱,誕生于公元前374年,記載在各種史書典籍上,名為:“稷下學”“稷下之學”“稷下之宮”……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后人賦予它一個更為精確的稱謂:
稷下學宮——因位于齊國都城臨淄稷門(西門)一側而得名。
壁立千仞的“智慧高峰”
錢穆“昌隆”論
“稷下學宮”是一個什么處所?是做什么的?如果兩年前有人向我提出類似的問題,就如同問當地人“系水河”在何處,筆者也會一臉茫然。
寫畢《蔡京沉浮》后,筆者繼續鉆故紙堆,先集中讀了三部有關史學大家錢穆的書:《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國史新論》《錢穆與中國文化》。讀畢,翻閑書的“西瓜皮”滑到了錢穆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先秦諸子系年》,其中有一節“稷下通考”:
扶植戰國學術,使臻昌隆盛遂之境者,初推魏文,既則齊之稷下。稷下者,《史記·田齊世家集解》引劉向《別錄》云:“齊有稷門,城門也。談說之士,期會于稷下也。”徐干《中論·亡國篇》:“齊桓公立稷下之宮,設大夫之號,招致賢人而尊寵之,孟軻之徒皆游于齊。”是稷下始于田午也。《新序》:“鄒忌既為齊相,稷下先生淳于髡之屬七十二人,皆輕鄒忌,相與往見。”是威王時已有稷下先生之稱也。《田齊世家》:“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自如鄒衍淳于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是至宣王時而稷下大興也。《鹽鐵論》:“及湣王奮二世之余烈,南舉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國。西摧三晉,卻強秦,五國賓從。鄒魯之君,泗上諸侯,皆入臣。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諸儒分散。慎到接子亡去,田駢如薛,而孫(荀)卿適楚。”是稷下先生散于湣王之末世也。《孟荀列傳》:“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是至襄王時而稷下復興也。至王建之世則無聞。然史稱鄒衍鄒奭皆稷下先生,是其制猶存也。蓋齊之稷下,始自桓公,歷威宣湣襄,前后五世,垂及王建,終齊之亡,逾百年外,可謂盛矣。
錢穆這段考證文字,落腳在最后一段話,堪稱一部極簡稷下學宮興衰史。稷下學宮從齊桓公時創建,歷經五代君王,終結于秦滅六國,時長超過百年,在中國漫長的古代史中,論人才匯集之多,辦學時間之長,能找到第二所嗎?其“盛”當然不僅僅是時間的長度,請繼續看“通考”文字:
《新序》又云:“齊稷下先生喜議政事。”此稷下之學風也。上自淳于髡,下至荀卿,莫不皆然。《田齊世家》云:“稷下學士不治而議論。”不治者,田駢設不宦之義,而淳于髡以終身不仕見稱,此稷下之行誼也。故游稷下者稱學士,其前輩稱先生,尤尊推老師。淳于髡游梁,惠王稱淳于先生。齊人譏田駢,亦呼先生。孟子遇宋*于石丘,曰:“先生將何之?”荀卿之來稷下,初稱游學,后為老師。宋*尹文之言曰:“先生恐不得飽,弟子雖饑,不忘天下。”皆是也。而稷下復有講室,此稷下之組織也。言其祿養,《孟荀列傳》有云:“自如淳于髡以下,命曰列大夫,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齊策》或人譏田駢曰:“貲養千鐘,徒百人。”齊宣王之于孟子曰:“將中國授室,養弟子以萬鐘。”此稷下之生活也。游稷下者,既得優游祿養,而無政事之勞,故相率以著書講學為事。《孟荀列傳》所謂:“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豈可勝道。”劉向《荀子目錄》所謂“咸作書刺世”者也。此則稷下之事業也。其姓名顯著者,有淳于髡慎到田駢環淵接子宋钘尹文鄒衍鄒奭荀卿,既各分篇考辨其年世行事,爰綜述其前后興衰之大要焉。
錢穆在“通考”的后段文字中,對稷下學宮的功能、學風、入宮者因學識輩分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稱謂名分做了概述。由此,我們知道了,戰國學術,也即今天所通稱的“諸子百家”,至齊之稷下時,達到了巔峰狀態。而達到這一境界的幕后推手則為齊國君主高度重視招賢納士,對于那些具有真才實學的士人,“命曰列大夫,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通往學宮的道路之寬闊,為當時之最,來往可通行六輛馬車,車轔轔,馬蕭蕭,可以想見其時各路人才蜂擁而至的盛景。士人們享受著士大夫的俸祿,住在堅實高大的學舍內,無行政事務之勞苦。他們唯一需要操心的是腦洞大開,將那些有助國家治理、有助社會祥和、有助百姓安居樂業的奇思妙想迸發出來……
史書稱他們“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說明他們是心懷天下蒼生、心系國家命運的知識精英,并不是享受優裕生活待遇而無所事事的讀書人。他們是賢人,不是閑人。
作家出版社推薦
往期回顧,點擊關注
排版:鄧 寧
編輯:祁創祎
一審:劉豈凡
二審:劉 強
三審:顏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體矩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