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歐盟許多企業面臨稀土不足的困擾。
在這個背景下,歐盟高層竟然堂而皇之地向中國提出了一個要求:
在一個月內解決向歐盟出口稀土的問題。
此要求,充分顯示了歐盟的蠻橫。
而面對這樣的歐盟,中國也出臺了一道鐵令......
歐洲的恐慌
最近,歐洲政商界正變得異常焦慮。
6月25日,歐盟駐華大使豪爾赫·托萊多在公開場合發出呼吁,稱希望中方能夠理解歐洲企業當前面臨的“恐懼和顧慮”。
他話里話外都在傳達一個信號:磁鐵短缺已對歐洲制造業造成了“非常、非常嚴重”的影響。
這場危機的導火索,是今年4月美國方面的挑釁。
當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產品加征極高關稅后,中國迅速作出反制,其中最受關注的一項舉措,便是加強對稀土以及稀土磁鐵的出口管控。
中國有關部門同步推進出口許可制度,明確將關鍵礦產納入重點審查清單。
于是,許多西方的高科技行業陷入了“缺貨恐慌”。
稀土磁鐵是現代制造業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被廣泛應用于電動汽車、風力發電設備、消費電子、衛星、導彈、5G通信,乃至人工智能芯片和醫療成像等多個領域。
尤其是鐠釹、鋱、鏑這類稀土元素,幾乎沒有替代品。可以說,誰掌握了稀土,誰就握住了高端制造的“命門”。
更重要的是,雖然全球很多國家都有稀土礦藏,但真正具備從開采、提煉到深加工全鏈條能力的,唯有中國。
目前,全球超過90%的稀土精煉能力集中在中國。
隨著中方逐步加強出口管制的影響顯現,歐洲企業開始叫苦不迭。
不少德國、日本等國家的新能源汽車項目遭遇延期,很多大廠也面臨供應不穩的風險。
面對這些,西方不僅不反思自身,反而有些政客與媒體開始炒作“中國在武器化稀土”,企圖將問題政治化,以此為西方對華施壓爭取話語權。
但這種伎倆,終究無法打擊到中國!
歐洲的“要求”
在稀土短缺問題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歐洲找上中國,口氣不小,明確表示希望中國能在“下個月(也就是七月)”解決對歐稀土磁鐵的出口問題。
這一要求,其實就是在給中方設定“最后期限”,試圖以時間壓力迫使中國在供應端作出讓步。
然而,對于熟悉中歐經貿關系的人來說,這樣的姿態不僅不現實,甚至有些天真。
事實上,早在6月中旬,中國已經表明了立場。
中方強調,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一貫高度重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充分理解各國在民用領域的合理需求。
對于稀土及相關產品的出口,中國將繼續依法依規推進審批流程,并已陸續批準了一批符合要求的合規申請。
問題在于,中方的做法完全符合國際通行的出口管制慣例,既合法,也合理,卻在西方國家那里被不斷放大和指責。
為確保稀土管制措施落地見效,中國還建立了更為精細的追蹤管理制度。
外媒曾披露,中方要求稀土相關企業在申請出口時必須提交終端客戶信息,便于后續追蹤流向。
這本是對敏感資源負責任的監管,卻立刻引發部分西方企業的不滿。
一些公司聲稱這可能“泄露商業秘密”,試圖繞過中方規則單方面提貨。
這種既要資源、又不守規的操作邏輯,無疑暴露了他們對等規則意識的嚴重缺失。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方近期又出臺了一項“鐵令”——所有在華從事稀土業務的企業,必須上報相關核心技術人員的信息,包括學歷背景、科研經歷和專業能力等。
這一舉措,目的很明確:構建一個權威的中國稀土領域專業人才數據庫,進一步加強對敏感技術的動態管控,防范關鍵知識產權與技術泄露的風險。
稀土不是普通商品,而是事關國家安全、技術命脈和戰略穩定的重要資源。
中國愿意開放市場,提供合作機會,但前提是對方必須尊重中國的安排,遵守中國的法律規則,拿出真正平等的合作姿態。
否則,一邊對華揮舞關稅大棒,一邊又試圖靠輿論造勢逼迫中國“破例通融”,只會適得其反。
參考資料:
歐盟駐華大使:請中方理解下我們的恐懼,下個月給解決稀土吧——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