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一直都講究“男女有別”,無論是家庭生活還是公共場合,都對性別有所區分和講究。
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這種性別上的界限也許能夠理解,比如穿著、社交場合的分寸等。
但如果在緊急的醫療場景中,仍舊因為醫生的性別而產生偏見甚至阻礙治療,那就顯得太過頑固,也可能釀成無法挽回的后果。
特別是在醫院,醫生首先是一個“專業救人者”,不是按性別分工的角色扮演者。
無論是男醫生還是女醫生,救治病人、挽救生命都是他們最根本的職責。
尤其是在婦產科這個比較特殊的科室,社會對“男醫生接診女病人”總會有不少議論,但從醫學角度來看,這是對醫生的不信任,也可能傷害本就緊張的醫患關系。
01
產房插曲:丈夫誤會男醫生,事后連連道歉
前不久,一位護士朋友在工作中遇到這樣一個小插曲。
那天急診接到一位孕婦,由丈夫陪同趕到醫院。孕婦情況緊急,必須立即處理,而此時值班的只有一位男醫生。
醫院的工作人員沒有絲毫猶豫,第一時間將孕婦送入手術室進行搶救。
可就在孕婦送進產房后,那位丈夫卻在門外焦躁地來回踱步,并開始抱怨:“怎么是個男醫生?不能找個女醫生嗎?”
周圍等候的病人家屬聽了都勸他:“現在是緊急情況,哪分什么男醫生女醫生啊?”
三個小時后,孩子順利出生,大家都松了一口氣。
但就在醫護人員繼續處理產婦身體時,這位丈夫突然沖進手術室,看見那位男醫生正將手伸進妻子的產道操作,頓時怒不可遏,大喊:“孩子都生完了,你還掏什么掏?!”
一旁的護士立刻站出來制止他:“你別吵了!醫生正在進行手剝胎盤,如果不處理好,產婦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聽完解釋,這位丈夫臉色一下子變了,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差點耽誤妻子的治療,趕忙不停地向醫護人員道歉,并安靜地在一旁等候,直到妻子平安從手術室推出來。
這個場景令人感慨,更多的是提醒我們:醫生不是男的或女的,而是救命的人。
只有我們把性別偏見拋開,才能讓醫學回歸它本來的樣子——為生命護航。
02
婦產科男醫生其實有優勢
很多人對婦產科男醫生心存偏見,認為女病人應由女醫生診治。
但其實,從專業角度看,男醫生在一些方面反而有一定的優勢:
理性冷靜
大多數男性在情緒管理方面較為理性,面對產房中的突發情況時,更容易保持冷靜。
這種理性的處事方式,在高壓環境中至關重要,能幫助整個醫療團隊更有效地應對緊急情況。
體力優勢
生產過程不僅需要醫生精準的技術,有時候也需要一定的體力。
例如接產、托舉、協助產婦轉移體位等,男醫生在這方面確實更有力氣,也更能勝任長時間站立、高強度操作的工作。
精力更旺盛
很多男醫生能連續值夜班、連軸轉地工作,而精神狀態仍保持清醒。
他們在長時間、高強度的手術中表現穩定,更容易應對連續的緊急接診。
這些并不是說女醫生就不優秀,而是說明在救治生命這件事上,性別不應成為判斷醫生能力的標準。
只要專業、負責、盡職盡責,男醫生與女醫生是一樣值得信任的。
03
什么是“手剝胎盤”?
許多不了解產科知識的家屬,看到醫生在孩子出生后仍然“掏東西”,就容易產生誤會,甚至質疑醫生在“多此一舉”。其實這是在做一項關鍵操作:手剝胎盤。
正常情況下,在孩子出生后,胎盤會自行從子宮壁上脫落,并通過產道排出體外。
但有些產婦由于子宮收縮無力或胎盤粘連等問題,胎盤無法自然排出。
這時,醫生就必須將手伸入產道,進入子宮內,將胎盤一點一點地剝離并取出,確保沒有殘留物。
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實際上風險極高、痛苦極大。如果胎盤殘留在子宮內不清除,可能導致產后嚴重大出血,甚至威脅產婦生命。
胎盤未及時排出的危害
胎盤是連接母體與胎兒的重要組織,分娩后如果不能及時排出,將造成極大的健康隱患,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點:
大出血:殘留的胎盤組織容易引發產后子宮出血,可能在短時間內造成產婦大量失血,嚴重時需要輸血甚至二次手術。
子宮感染:胎盤組織留在體內時間過長,極易引起細菌感染,造成子宮內膜炎,嚴重時還會影響未來的生育能力。
產后恢復困難:胎盤殘留會讓子宮無法正常收縮,延緩產婦的身體恢復,增加住院時間與治療成本。
因此,醫生處理“手剝胎盤”并不是“多管閑事”,而是保障產婦安全的重要步驟。
醫生救人,是他們的職責;病人信任,是他們的動力。我們在接受醫療服務時,不應用性別去設限,而應看重醫生的專業水平和救人能力。
試想,如果在危急關頭,一味堅持“必須找女醫生”,可能就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在產房里,每一分每一秒都關乎兩個甚至更多生命的安危,醫生的每一個操作背后,都不是隨意行為,而是凝聚著醫學判斷和專業判斷的努力。
希望每一個病人、每一個家屬都能明白:醫生不是男的女的,而是掌握專業知識、全力以赴救人的“生命守門人”。
果媽寄語
社會的偏見并不會一夜之間消除,但每一位家屬在親歷過一些事件后,如果能多一分理解與尊重,那么醫患之間的信任也就多了一分。
別再把醫生的性別當成評判標準,真正重要的,是他們用多少努力,在生命邊緣把人拉回來。愿我們都能早日打破性別偏見,為專業與信任讓路。
?圖源網絡|侵刪
作者簡介:果媽,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注分享育兒知識、親子教育經驗、婚姻家庭感悟,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