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江南春好,臨安城的風都帶著醉意。可偏偏有個叫辛棄疾的小官,在這暖風里,硬是捧出了一份滾燙的《美芹十論》。
你想想,前邊三篇,字字泣血,寫盡了北方百姓在金人鐵蹄下的苦難和恨意;后七篇呢?更像是一劑猛藥,直指南宋朝廷的軟肋——如何強筋健骨,如何收拾舊山河!
可惜啊,朝廷上下正沉迷于跟金人議和得來的那點虛假安穩。辛棄疾這一腔赤誠的吶喊,就像投入深潭的石子,只在議和的喧囂暖風里,留下幾圈微瀾,就沒了聲息。
“位卑未敢忘憂國”——辛棄疾這個人,簡直就是用自己滾燙的一生,給這七個字做了最悲壯的注腳。朝廷裝聾作啞,議和的迷霧遮天蔽日,可他胸腔里迸發出的,不是哀嘆,是這句詩里那磐石般的擔當!
難道官小,肩上那份為國的責任就輕了嗎?絕不。他那顆赤誠的心,早跳出了官位高低、個人得失的小圈子,直直撲向那片破碎河山的蒼涼深處。辛棄疾這份心啊,像面鏡子,照得清清楚楚:愛國,哪是權貴老爺們的專利?它分明流在咱們每個華夏兒女的血脈里。三百年前顧炎武說得更直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話,到今天還響在我們耳邊。
更難得的是,辛棄疾這份憂國之心,在危局中化成了《美芹十論》這樣實實在在的行動。他不光心里裝著愁,更知道“憂國”這兩個字,得用肩膀實實在在地扛起來!得靠像“十論”這樣具體、硬核的智慧去支撐。
這份奏章,就是他憂國情懷凝結成的擔當。他不是空嘆氣,也不是坐等時來運轉。他用冷靜到近乎冷酷的眼光,剖析著敵我的優劣;他用戰略家的頭腦,一筆筆勾勒著收復山河的藍圖。他把一腔沸騰的愛國熱血,硬生生鍛造成了能治世、能救國的良方。
辛棄疾用行動告訴我們:真正的愛國,從來不是飄在天上的漂亮話。它是在每一個需要人站出來的時刻,彎下腰,用也許卑微的身軀,去扛起那如山如河的重擔!
這份由責任鑄就的愛國之心,成了辛棄疾一生穿越風雨的燈塔。哪怕《美芹十論》被扔在角落積灰,哪怕他報國的路每一步都踩著荊棘,他胸中那團火,就從未熄滅過。
你看他年輕時,“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何等豪邁!到了白發蒼蒼的晚年,“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那份執著,那份回望,依然滾燙。辛棄疾的生命,早已和他深愛的家國熔鑄在一起,再也分不開了。
他晚年寫的那些詞,鋒芒依舊,錚錚如劍。那哪里是哀嘆自己功業未成?那分明是一個赤子,對著尚未收復的故土,對著未盡的責任,唱出的最深沉的悲歌,留下的永恒回響!
辛棄疾這顆星,穿透歷史的重重夜幕,今天依然亮得灼眼:身份卑微,從來不是逃避責任的借口;一腔愛國熱血,終究要化作扛起擔子的自覺行動。這精神的火種,從未熄滅,它早已深深烙進我們民族的骨血里。
想想那些為造“兩彈一星”,甘愿隱姓埋名幾十年的元勛們;想想疫情洶涌時,無數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軀筑起長城的普通人;再看看今天,在各自崗位上默默耕耘、盡職盡責的每一個你我——這不都是新時代“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辛棄疾嗎?我們,都是他的傳人啊。
辛棄疾那份奏章,當時或許像顆小石子沉入了深湖。可誰能想到,它激起的漣漪,一波接一波,直到今天還在我們耳邊嗡嗡作響。
你仔細看,支撐起國家這座大廈最堅實基石的,不正是千千萬萬個看似渺小的“位卑者”,用那份“不敢忘憂國”的擔當,一磚一瓦,默默壘砌起來的嗎?
當無數螢火匯聚成星河,當無數微塵堆積成高山,這就是“匹夫之責”在時間的長河里,發出的最震撼人心的轟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