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陰影下,一場特殊的旅游業試驗。
欄目 | 文旅商業評論
領域| 出境游
01
最近,我注意到一則很有意思的新聞:
朝鮮的游客開始在鴨綠江上坐船,專門去觀賞中國的邊境城市遼寧丹東了。
據日經報道,從今年4月中旬開始,中國與朝鮮的界河鴨綠江上多了不少懸掛朝鮮國旗的小游船,每條船上坐著約80名朝鮮市民,男女老少都有。
有人穿著卡其色的人民服,也有人穿上了看起來挺新的休閑外套,他們順著江面慢悠悠地駛向中國一側,幾乎每個人都把身體轉向中國一側,認真欣賞著中國丹東岸邊的街景。
朝鮮市民乘船江上游中國
這些船每周要跑好幾趟,一趟下來能開十公里。
游船上有人用手扶著欄桿,也有人一邊揮手一邊看著對岸高樓閃爍的廣告屏,有的孩子還拿著零食袋,在甲板上興奮地張望。
如果不是因為這條江是中朝兩國邊界,這場面看上去跟松花江或者錢塘江的觀光游船沒什么區別。
看到這條新聞,我立刻想起2010年第一次受邀去朝鮮新義州考察時的名場面。
彼時,我坐在一輛中巴車上,看著新義州昏暗的街道,朝鮮地陪女導游卻用一種介于民族自信和傲慢之間的語氣對我們說:“你們丹東那一帶的燈火其實都是做給我們朝鮮人看的,里面也黑燈瞎火,跟我們一樣。”
當時我們這些中方媒體只是禮貌地笑笑,沒人去反駁,畢竟導游妹子說這話的時候,臉上寫滿了我很懂你們。
現在想來,這句話是真是假無從判斷,或許即使她看見了光亮,也得說服自己那不過是幻影,畢竟車后還坐著一個表情嚴肅,隨時在錄像的朝鮮官方特派員。
而如今,隔著鴨綠江,朝鮮的游客坐在船上,可以心甘情愿看著丹東這座燈火通明的城市,揮手致意,這座海市蜃樓般的幻影城市已經變成了朝鮮游客心中既真實又陌生的存在。
當然,這還不是朝鮮最近唯一一次在旅游業上出大招。
另一個更高調的動作,是近期朝鮮元山葛麻海濱度假村的開業。
據朝中社報道,今年6月底,這座號稱能同時容納2萬名游客的國際度假區終于正式對朝鮮本國游客開放了。
元山葛麻海濱度假村四公里長的沙灘上建了酒店、購物中心和水上樂園,金正恩親自帶著夫人和女兒出席了剪彩儀式,看上去氣氛相當隆重。
當然,這個朝鮮大型文旅項目其實2019年就該完工了,但因為施工延誤和疫情封鎖,整整拖了6年。
等到開業時,外界最關心的不是沙灘是不是白的,是外國游客還能不能去。
答案顯然還不明朗。
不過,無論是鴨綠江的游船,還是元山的海濱酒店,都在透露同一個信號:這個國家開始想盡辦法用旅游業來掙點外匯。
02
有意思的是,朝鮮最近在旅游上的一系列動作,并不是一時興起。
要理解這種看似不合時宜的熱情,我們先得看看它的經濟背景。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2024年全年中朝之間的進出口總額是21.8億美元,比2023年還下降了5%。和2019年疫情前相比,減少幅度更是達到22%。
這意味著,哪怕邊境管制慢慢放開,朝鮮和中國的貿易并沒有出現想象中的報復性增長,而對一個本來就高度依賴中朝貿易的國家來說,這個數字實在不算體面。
新義州又是中朝邊境上重要的貿易口岸,很多市民平時就靠小生意維持生計,可疫情這幾年,鴨綠江一度靜得像一條封閉的護城河,啥也動不了。
朝鮮新義州/旅界實拍
現在游船開了,江上是人氣,岸上是經濟壓力,兩個場景放在一起看,顯得多少有些諷刺。
除了貿易疲軟,朝鮮還有一個顯著的現實。
它幾乎所有重要的出口生意都被聯合國制裁了,從煤炭到紡織品,無一幸免。
2017年聯合國安理會的制裁決議,幾乎掐斷了這個國家外匯收入的主要通道。
可在制裁黑名單里,朝鮮旅游業偏偏不在其中。
換句話說,如果你把旅游理解為朝鮮有限的合法生意之一,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他們愿意在元山的沙灘上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
2013年8月,尚未開發的元山海灘 /旅界實拍
應該說,金正恩對旅游這個行業的期待相當高。
據BBC等外媒報道,元山葛麻度假村的原始規劃就是要成為外匯生產線,未來能夠每年接待數十萬外國游客,為朝鮮帶來數億美元收入。
只不過,現實很殘酷。
疫情暴發后,朝鮮用最快的速度把國門徹底關上,此后幾年,旅游幾乎陷入停擺狀態。
直到2023年,朝鮮邊境才開始逐步放開,朝鮮先是恢復和俄羅斯之間的往來,再慢慢對部分西方旅行團松口。
不難看出,朝鮮這些解封動作顯得小心翼翼。
因此,對朝鮮來說,讓本國普通游客隔江看中國有一定的象征意義。
一方面是體現朝鮮改革開放成果,展示咱們也在大力搞旅游,另一方面也有宣傳成分,讓外界看到,這里的人至少能參與觀光消費,不完全是傳說中與世隔絕的困苦。
對坐在船上的朝鮮人而言,或許不必想那么復雜,就算這個行程只有十公里,也足夠在心里激起一點對中國與外面世界的想象。
03
朝鮮發展國際旅游的前景,說實話,光看他們最近幾年的一系列舉動,就能感受到一種“既想要,又害怕”的矛盾心態。
按理說,朝鮮的潛在客源并不少。
疫情之前,每年有大約30萬中國游客去朝鮮觀光,差不多占了國際游客九成,那時候,不管是看平壤的抗美援朝紀念碑,還是去板門店三八線拍張到此一游的照片,行程都挺火爆。
可是到現在,中國還沒有把朝鮮重新列入出境游組團目的地名單,原因未明。
而朝鮮本身的態度也一直有點反復。
比方說,朝鮮曾在今年2月短暫放行過英國、法國等13名西方游客進入羅先經濟特區,還不到一個月,就又暫停了簽證發放。
理由沒人說清楚,有人猜測是因為這些西方游客里有不少是Youtuber(視頻博主),拍了太多不受朝鮮官方歡迎的內容。
今年2月,第一批入境朝鮮的西方游客
這種緊張感,其實我在十幾年前就體驗過。
當時在平壤短期差旅,我們入境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機交上去封存(你就是留著不交,也沒有信號)。
朝鮮方負責人特別認真地給我們講規矩。“你們不能拍朝鮮破敗的地方,也不能隨意給路人拍照,最重要的是,如果你要拍金日成和金正日的雕像,請務必把他們放在取景框的正中央,不能拍歪了。”
他一臉嚴肅地說:“拍歪了,是對領袖的大不敬。”
平壤金日成廣場/旅界實拍
這恐怕是全世界最獨特的旅游攝影規定,但久而久之,大家也摸出了門道。
當時的中國媒體同行入境朝鮮通常會帶兩張相機卡,一張拍官方行程以備離境時接受朝方檢查,另一張留著拍點不讓拍的紀念畫面。
所以,我也很好奇,現在元山葛麻海濱度假村都開業了,不知道那些拿相機的游客,是不是還得小心翼翼地給沙灘上的領導雕像留個C位。
我們再舉個例子,十五年前,朝鮮的入境游客是要受到嚴格管控、隔離的。
那時候外國人通常住在平壤大同江江心的羊角島國際飯店,島出口有衛兵把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可以有效地把晚上歸來的外籍游客鎖在島里,不與外界產生過多接觸。
而我們極為有限的一兩次平壤夜游,都是在夜里23點左右士兵衛崗的那幾分鐘溜出去,再在清晨衛兵換崗時溜回來。那種感覺,像極了一場大學軍訓的臨時夜行軍,半分緊張半分興奮。
為節省電力,平壤當年有23點全城熄燈令,路邊偶爾有借著自行車反光帶騎行的工人,也有三三兩兩的行人摸黑前行,彼此低聲說話,小商店的卷簾門緊閉,偶爾透出一點微光,能看見屋里坐著的人在喝酒。
年輕時和朋友在平壤刷通宵的刺激,是一種只有二十幾歲才敢嘗試的冒險,也是在那時,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朝鮮人的夜晚和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沒有那么多宏大敘事,更多的是柴米油鹽、困倦和平凡。
一輛深夜行駛的平壤公交車/旅界實拍
而當元山海灘的酒店燈光終于亮起來,從表面上看,朝鮮近期對旅游產業的投入很真誠,一些韓國媒體甚至稱元山葛麻海灘為“朝鮮的夏威夷”。
但元山首批游客主要還是朝鮮本國人,未來若開放大量外籍游客入境,對當地封閉環境的沖擊想必又是要讓朝鮮官方倍感糾結的問題。
由此,朝鮮顯然對“開放旅游”這件事沒那么放松,對他們來說,吸引游客和保護信息安全永遠是捆在一起的。
在這樣的環境里,朝鮮的國際旅游業會走到哪一步,誰都不好判斷。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朝鮮大力發展國際旅游業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