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 10 月 14 日,廣州解放的捷報傳到北京,舉國歡騰。毛主席在向廣東戰役總指揮葉劍英祝賀時,突然提起一個特殊的名字:“你還記得廣州有個叫‘熊’的人嗎?他是我們黨長期的朋友和同志,一定要找到他,安排好工作?!?br/>這個讓毛主席在建國初期仍念念不忘的 “熊”,正是曾身為國民黨少將的莫雄。這位在歷史迷霧中幾乎被淡忘的傳奇人物,曾用一份足以改變中國革命命運的情報,為紅軍長征撕開了一道生死裂縫。
從伙夫到國民黨少將:一顆始終向著人民的心
1891 年,莫雄出生在廣東英德縣一個貧寒的泥瓦匠家庭。6 歲喪母的他,12 歲就扛起生活重擔,割草放牛、下地種田,嘗盡底層百姓的辛酸。正是這段經歷,讓他對不公平的社會現狀產生了強烈不滿,也埋下了 “解救貧苦百姓” 的初心種子。
命運的轉機出現在他 14 歲那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莫雄進入廣州一所學堂當伙夫。別人眼中的苦差事,在他看來卻是求學的天堂 —— 他利用空閑時間旁聽課程,捧著《三國演義》逐個請教生僻字,被比他小的學生們親切地稱為 “莫大哥”。在這里,反清的思潮與他 “救國救民” 的樸素愿望碰撞,點燃了革命的火種。
1907 年,16 歲的莫雄加入中國同盟會,從此踏上革命道路。他參與武昌起義、討伐陳炯明,在護法運動中屢立戰功,最終晉升為師長。在處理廣東宗教問題時,他深入農村與百姓同吃同住,用真誠化解矛盾,贏得了 “莫大哥” 的美名。此時的他或許未曾想到,自己的人生會在與蔣介石的交鋒中,走向一條更隱秘也更危險的道路。
從國民黨將領到 “紅色密使”:信仰的悄然轉向
1925 年,蔣介石為掌控粵軍排除異己,威望日增的莫雄被逐步邊緣化,最終被迫離開軍隊,輾轉澳門過著顛沛生活。這段經歷讓他看清了蔣介石 “假革命、真獨裁” 的真面目,也讓他開始重新思考中國的出路。
轉機出現在上海。通過宋子文的關系,莫雄獲得財政部職位,在這里他結識了地下黨員劉啞佛。正是這位共產黨人,帶他接觸到馬克思主義,讓他了解到共產黨 “耕者有其田” 的理念 —— 這與他年少時 “解救貧苦百姓” 的初心不謀而合。
當莫雄激動地提出要加入共產黨時,周恩來的遠見為他指明了方向:“留在國民黨內,你的作用會更大?!?這句囑托,讓莫雄成為了潛伏在敵營心臟的 “紅色密使”,也為日后改變中國革命命運的壯舉埋下伏筆。
冒死送出 “鐵桶計劃”:改變歷史的 72 小時
1934 年,蔣介石制定了險惡的 “鐵桶計劃”:調集 150 萬兵力,在中央蘇區構筑 30 道封鎖線,企圖將紅軍困死在搖籃中。此時,被蔣介石任命為贛北剿共保安司令的莫雄,正出席這場最高機密會議。
看著地圖上密密麻麻的包圍圈,莫雄驚出一身冷汗。散會后,他連夜將情報交給地下黨員項與年。為了穿越封鎖線,項與年敲掉四顆門牙偽裝成乞丐,用鮮血寫就情報,最終送到周恩來手中。正是這份情報,讓黨中央果斷決定戰略轉移,長征由此開啟。
多年后,黨史專家曾評價:“若無莫雄的舍命相告,紅軍可能在‘鐵桶’中陷入絕境,中國革命的歷史或將改寫?!?br/>被歷史銘記的 “無名英雄”
新中國成立后,莫雄曾因 “國民黨將領” 身份被誤解拘捕,幸得中央干預釋放。1978 年,葉劍英邀請他赴京,黨和國家正式肯定了他的貢獻。1980 年,89 歲的莫雄在工作崗位上突發腦血栓去世,真正踐行了 “為國家奉獻到最后一刻” 的誓言。
如今,在廣東英德的莫雄故居里,一份泛黃的情報復制件靜靜陳列。它訴說著一位國民黨少將如何用信仰與膽識,在歷史的關鍵時刻點亮希望之光。正如毛主席始終惦記的那個 “熊” 字,莫雄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英雄,不問身份,只問初心;不問聲名,只問擔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