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68場賽事、超8萬人進山,越野跑賽事內容、地方文旅、裝備消費正多點開花。
文|馬蓮紅
當城市馬拉松進入“休賽期”,越野跑賽事卻激戰正酣。
公開信息顯示,從6月-8月有超過68場越野跑賽事發槍,有長達168公里的,也有體驗式的3公里,這些賽事分布在全國各地,涵蓋了不同的地形和地理環境,如山脈、沙漠、湖泊等,總體參與人數預計超過8萬人次。天氣炎熱,反而成就了中國越野跑的“高溫經濟”。
越野跑的興起,是近年來中國戶外運動迅速增長的縮影。相比傳統的路跑和馬拉松,越野賽對選手的挑戰性更高,對自然的親近感更強,也更強調裝備、線路、環境與協作。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及對自然空間的渴望,越野跑逐漸成為城市中產階層的重要休閑選擇。
與此同時,中國的越野跑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窗口。經過近20年發展,一場越野跑賽事的成功舉辦,不再只是“辦一場比賽”,而是一個逐漸成熟的行業生態,從野蠻生長轉向專業發展,隨著相關政策出臺,越野跑這項融合自然、耐力、裝備與意志的運動,即將成為又一個現象級“賽事經濟”案例。
中國越野跑,站上了“賽事經濟”的新風口
3個月,68場賽事,8萬人次,看起來是個很龐大的數字,但相比2019年,遠遠沒有達到高峰。
數據顯示,在2020年前,中國每年越野跑賽事一度突破600場,然而高危項目認定與疫情的雙重影響讓賽事總數銳減,2024年國內越野跑賽事也只恢復了505場。
但在社交平臺上,越野跑賽事的熱度要明顯高于以往,賽事參與者的熱情和內容傳播力卻持續升溫,形成了“總量下降、熱度上升”的新格局。
“大家覺得越野跑越來越火,但其實不是賽事變多了,而是參與者更主動地表達了。”三夫賽事總經理章超慧這樣說。與馬拉松不同,越野賽更強調個人體驗與自然對話,賽中風景、食物、跌倒與重啟都可以成為社交網絡中的熱點內容。
熱鬧之外,更值得關注的是越野跑正在迎來的新發展機遇。
一方面,參與人群變得更加大眾、多元化,以崇禮168越野賽為例,這項賽事即將在7月11日至7月13日舉辦第9屆賽事,設置了8個組別。而2017年創立時,這項賽事只有3個組別。
2025崇禮168越野賽設置了8個組別
另一方面,目前國內越野賽正經歷從“野蠻生長”到“規范治理”的轉型期。賽事組織逐步向專業化靠攏,強制裝備、安全流程、醫療配比等成為常規操作,行業標準也正在由協會與資深賽事方共同制定。以中國登山協會為主導的系列培訓課程與標準文件,正在為整個行業奠定制度基礎。
相比馬拉松,越野跑似乎更加具有“辦賽經濟性”——既不會過多干擾當地民眾生活,辦賽成本還可控,所以近年來很多地方政府找到三夫賽事,希望能在當地組織自己的越野跑賽事。中國越野跑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賽事助力崇禮實現后冬奧時代“四季運營”
此外,在商業價值層面,越野跑賽事也在尋求新機遇。目前的主要收入來源包括報名費、品牌贊助和政府合作。
“賽事要生存,必須走向市場化。”章超慧說。三夫賽事運營包括崇禮168、京津冀鐵人三項、雄關330等多項賽事,能夠直觀感受到近年來大環境變化對賽事的影響,許多地方政府已經從“資金支持”轉為“以資源換服務”,尤其在被列為“高危項目”之后,賽事成本節節攀升。從醫療急救到安保系統,再到搭建與視覺呈現,僅基礎支出就接近預算總額的50%。
“品牌贊助變得更挑剔,政府支持越來越少,報名費卻不敢輕易漲。(選手的服務內容越來越多)”章超慧坦言,這要求賽事方必須建立更穩健的商業模式。賽事組織方需要從產品邏輯與用戶體驗出發,開發更完整的商業模型,吸引品牌與自來水流量。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三夫賽事正在經歷一次全方位的重構與擴張,從賽事運營、產業構建,到文化培訓教育、人才培育,重新審視自己的布局。
對標UTMB,中國賽事的模仿與突圍
擺在眼前的,有三個挑戰需要去思考。
一是如何將現有賽事打造得更具“含金量”。從時間維度來看,在越野跑賽事領域,崇禮168超級越野賽已有一定的歷史沉淀,已成長為華北地區乃至全國范圍內組別最多、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強的群眾參與型越野跑賽事之一,截至2024年,累計參賽選手總人數達57000余人,吸引超過140個國家和地區的越野跑愛好者參與。
但從國際角度來看,與國際級的UTMB賽事相比,崇禮168還很年輕。
作為全球越野跑賽事的標桿,UTMB一直是崇禮168學習的對象。兩者在賽制規劃上有諸多共通之處——比如同是冬奧會承辦地、串聯雪場資源、多起點路線設計、多組別設置,以及打造為期一周的節慶氛圍等。
崇禮168賽道串聯起當地雪場和旅游資源
“我們也從戶外影展、行業論壇、博覽會、早餐跑到親子酷跑,和班夫、肯道爾等國際影展合作,基本上都在學習‘UTMB Week’的邏輯。”
不過,崇禮168并不是一味“復制粘貼”,而是走出一條具有本土特色的差異化道路。賽事組織團隊通過深度連接崇禮雪場資源,實現了山地資源的立體利用。路線中融入地方文化,如傳統地名、食物補給、志愿者體系等,既借鑒國際經驗,也在努力表達中國的山野文化。
但從整體規模來說,兩大賽事區別也非常明顯,UTMB已實現商業IP閉環,與Ironman 集團——世界鐵人三項賽事著名的主辦公司聯手打造全球系列賽;而崇禮168仍處在打造賽事品牌的階段。
二是探索“超級IP”。UTMB的商業體系高度成熟,從積分體系、全球系列賽布局到裝備品牌聯動,形成了完整的生態閉環。它不僅是一場賽事,更是品牌平臺、社群文化和內容工廠的集合體。相比之下,中國的越野賽事依舊分散,尚未出現一個能與之抗衡的“超級IP”。
“我們也接觸過部分平臺型賽事,他們連報名系統、視覺模板都能統一,我們目前還是各做各的。”章超慧談到,其中更棘手的問題是運動員評估體系缺失。
在賽事標準、競賽規程、賽道建設等方面,中國越野賽事尚未形成統一規范。“南北方組委會交流時會發現規則意識完全不同,有的地方連補給點都不標準。”
章超慧坦言,“我們自己做賽事時會特別重視醫療救援和閉環保障,但行業整體水平參差不齊。”談到這點,她特別提醒道,如果跑越野,還是要挑一下執行公司,因為越野跑還是有風險的一項運動。
三是傳播正確的越野跑文化。跑步界有句話叫“跑馬的盡頭是越野”,近年來馬拉松的火熱也帶火了越野跑,很多小白第一次嘗試越野跑就為自己上強度,既容易受傷也容易跑崩。未來的中國越野賽事,不能只滿足于“讓更多人跑起來”,更要建立一個完整的山地運動文化生態。
也因此,像馬拉松俱樂部一樣,現在是時候成立屬于越野跑的培訓俱樂部了。
在章超慧的構想中,賽事應與體育教育深度結合。“我們現在不僅做比賽,還開始做培訓,希望有一天能構建自己的認證機制,參賽者不是交錢就能報,而是有一個完整的評估系統。”她指出,這一體系會包括體能訓練、自然認知、環保理念和文化傳承,更健康、更科學地展開越野跑。
同時,她還談到了青少年培訓,近兩年青少年參與越野跑的熱情持續高漲,“我們不是教孩子怎么跑快,是讓他們理解人與山的關系、團隊的意義和失敗的價值。越野跑原本就不是人類日常生存的場景,正因如此,更要敬畏自然。”
下一步,中國越野跑如何高質量發展?
從更長遠來看,中國越野跑賽事未來必將邁入“高質量發展時期”。從2022年以來的多項政策都指明了這點。
中國國土幅員遼闊,能舉辦賽事的自然資源是豐富的,但舉辦一場高質量越野賽事,需要的不只是山和人,還要有“文化匹配與治理基礎”,章超慧將其概括為“天時地利人和”。
所謂“天時”,是指中國擁有全球最豐富的山地資源,但長期以來,封山育林政策導致資源閑置,有徒步棧道的地方又因后期維護不力損壞嚴重,賽事落地難度大。“資源我們有,問題是能不能用。”
“地利”涉及配套設施:交通、住宿、救援、通信、補給站,這些都是構建賽事體驗的基礎。“尤其是安全,強制裝備檢查、賽道標識設置、進出站引導都要專業。”
“人和”指的是地方政府的認知與支持。“一些地方談虎色變,一些地方無知無畏。”她舉例,“好的賽事IP,需要地方政府有‘只此一城’的心態,而不是一年幾場、品牌泛濫。”地方政府若能提供穩定的政策支持、基礎設施開放、志愿者體系配合,賽事落地的可持續性會大大提高。
章超慧還提到,賽事與地方政府的合作以“共建”模式為主。政府提供基礎設施與市政資源,賽事公司則輸出品牌、內容與組織能力。未來,她希望通過更完整的商業架構,實現賽事的“去依賴化”轉型。
“我們不是做一場比賽,而是構建一個體系。這個體系要讓地方政府看見發展潛力,讓品牌方感到傳播價值,也要讓普通跑者享受參與感。”
總結
從商業化、規范化、跨界合作到與在地文旅結合,處處是挑戰,也處處是機遇,這便是當前中國越野跑賽事所面臨的現狀。
最后,不免要回到一個更長遠的話題——什么時候真正像霞慕尼(法國)一樣,在賽道兩旁能夠看到很多人為選手加油?
“中國越野跑到現在最多發展了20年,我們這批人算是第一代,至少還需要兩代人的努力,才能像發達國家一樣,建立起一個關于越野跑的文化共識。”最后章超慧這樣說。
當跑者一次次踏進山林,中國越野賽事的未來也在腳步間悄然成形。我們需要的或許不僅是更多比賽,而是一個更有溫度、更具責任感、更懂山林的越野跑文化。
山路在腳下延伸,中國越野跑,仍在路上。
注:本文所用圖片來自三夫賽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