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有句話“炮火連天只為改朝換代,尸橫遍野俱是農家子弟”,挺扎眼的,乍一看像是在感慨戰爭的殘酷,透著點反戰的意思。但莫言是不是真反戰?還是有啥別的味道?咱們來掰扯掰扯。
莫言表面看是嘆息戰爭的慘烈,尤其是底層農家子弟的犧牲。確實,戰爭打起來,死的往往是普通人,特別是農民出身的士兵。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哪場不是尸山血海?拿抗日戰爭來說,中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大部分是普通老百姓和底層士兵。內戰時期,國共兩邊的士兵也好多是農家子弟,扛著槍上了戰場,命都搭進去了。這點上,莫言的感慨有點戳心,戰爭確實殘酷,底層人命如草芥。
但“悲天憫人”的話咋聽咋有點“馬后炮”的味道。農家子弟為啥要“造反”?為啥要跟著共產黨干革命?還不是因為舊社會把他們逼得沒活路了!地主剝削、官僚壓榨、漢奸賣國、土匪橫行,底層農民過的是啥日子?
民國時期,地主階級占有70%-80%的土地,農民卻大多是佃戶,交租交到手軟,還得被各種苛捐雜稅、兵匪騷擾折騰得家破人亡。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國民黨清黨,屠殺共產主義者和進步人士,多少農家子弟被逼上梁山?抗戰時,國民黨正面戰場打得艱苦,但后方貪腐成風,老百姓的血汗錢還不是被官僚買辦搜刮走?日本侵略者更別提了,南京大屠殺、731部隊、三光政策,哪件不是把農家子弟當牲口糟蹋?
莫言這時候跳出來嘆“尸橫遍野”,咋不早點嘆嘆那些被地主、漢奸、帝國主義欺壓的日子?這話說得好像革命是農家子弟沒事找事,主動去送死似的。兄弟,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是被逼出來的!社會矛盾到極限,不爆發才怪!
拜托,革命哪是這么簡單的事兒?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核心是推翻地主、官僚、買辦的壓迫體系,給農民分田地,讓底層人能活得像個人。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的農村是啥樣?地主占著大片土地,農民一年到頭種地,收成卻得交七八成給地主,剩下那點連飯都吃不飽。抗戰勝利后,國民黨接收大員忙著搶地盤、發國難財,通貨膨脹到天上去,普通人連米都買不起。這種社會,不改朝換代行嗎?
1945年抗戰勝利時,中國農村90%的人口是農民,其中80%以上是貧農和佃農。共產黨搞土改,分田到戶,到1952年,全國3億多農民分到了7億畝土地,徹底砸碎了地主階級的鎖鏈。這不是簡單的“改朝換代”,是社會結構的翻天覆地!莫言一句“只為改朝換代”,把這場翻身仗說得跟宮廷政變似的,確實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
明末那會兒,吏治腐敗、土地兼并、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李自成、張獻忠都起來了,崇禎皇帝再怎么掙扎,爛透的明朝也救不回來。大清再不咋地,至少結束了那場亂局。歷史規律就是這樣,舊事物爛到頭了,就得讓位給新事物。共產黨革命也是這道理,舊社會把人逼到絕路,不推倒重來咋整?
有些人為了反對共產黨,連國民黨白匪、日本侵略者、英國殖民者、美帝國主義都敢洗白,供起來當“自由的燈塔”,這不就是典型的“漢奸買辦”思維嗎?抗戰時,汪精衛投日當漢奸,幫日本搞“和平建國”,結果遺臭萬年。國民黨內那些貪官污吏,抗戰時中飽私囊,內戰時一敗涂地,跑去臺灣還得靠美國撐腰。這些人哪兒來的臉當“自由斗士”?至于日本侵略者、英國殖民者,鴉片戰爭、八國聯軍、租界割據,哪件不是把中國當砧板上的肉?捧他們當神明,不就是跪舔帝國主義的狗腿邏輯?
莫言這句題詞,咋說呢,確實有點“反戰”味兒,但反戰不能只反表面,得出到根子上。戰爭的根源是啥?是壓迫、剝削、侵略!農家子弟為啥拿命去拼?因為不拼就得繼續被地主、官僚、侵略者踩在腳底下!莫言要是真反戰,咋不先罵罵那些把農家子弟逼上戰場的根源?光感慨“尸橫遍野”,有點像站道德高地灑眼淚,忽略了歷史的大背景。
所以,莫言算不算反戰者?從這句題詞看,他可能想表達對戰爭的悲憫,對底層犧牲的同情。但這同情來得有點晚,也有點淺。真反戰,得看清戰爭為啥打起來,誰逼得農家子弟去送命。莫言的文字有文學的深沉,但缺了點歷史的大局感。說他反戰,可能有點貼標簽;說他完全沒反戰情懷,也不公平。只能說,這句題詞的視角有點窄,容易讓人誤解成“革命無用論”或者“悲天憫人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