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數企業里,管理者們深陷這樣的困局:團隊高效執行,公司卻增長乏力;流程嚴絲合縫,利潤卻薄如蟬翼。其癥結在于——多數管理者只懂“管理”,卻不懂“經營”。管理是正確地做事,經營是做正確的事;管理關注效率,經營創造價值。真正的管理本事,從不是管好人、理好事,而是用經營思維讓資源增值、讓團隊創效。
一、經營思維的本質:從“任務執行”到“價值創造”的躍遷
傳統管理者與經營型管理者的根本差異,在于思維坐標系的轉換:
- 任務視角 VS 價值視角
事務型管理者問:“工作做完了嗎?”經營型管理者問:“這些動作帶來了什么客戶價值、利潤貢獻或戰略意義?”
- 過程導向 VS 結果導向
前者執著于流程合規(如考勤、報告格式),后者緊盯關鍵變量(如資源投入產出比、客戶留存成本)
- 部門閉環 VS 價值鏈協同
局部最優不等于全局最優。經營思維要求打破部門墻,看清“我的工作如何影響下游環節、客戶體驗及公司現金流”
華為任正非的論斷一針見血:“經營才是目的,管理只是手段。”
當管理脫離經營目標,越精細的管控反而越消耗組織能量。
?? 二、經營型管理者的五大核心能力1. 目標穿透力:從數字到價值的解碼器
穿透KPI表象,洞察目標背后的商業邏輯:
公司利潤目標 → 客戶復購率提升 → 交付周期縮短 → 我的部門需優化售后響應機制
拒絕做“目標二傳手”,而是將戰略轉化為可落地的關鍵動作與資源配置路徑
經營思維的核心是選擇與放棄:
用“三問”過濾偽需求:
markdown
① 此事對客戶付費決策有無影響? ② 不做會損失什么?做了能帶來多少增長? ③ 有沒有更高杠桿的替代方案?
案例:某企業砍掉80%低毛利產品線,集中資源攻克高端定制市場,利潤率從5%飆升至22%
復雜業務問題需像手術刀般解剖:
問題類型
解構方法
工具示例
成本失控
業務流程拆解+投入產出比分析
作業成本法(ABC)
客戶流失
用戶旅程地圖+關鍵觸點優化
NPS驅動改善閉環
增長停滯
增量來源分析+資源重配
安索夫矩陣×資源傾斜表
4. 協同驅動力:從“守護部門”到“經營整體”
建立“價值鏈思維”:明確你的上游(輸入源)、下游(服務對象)、協同接口(資源交換點)
機制設計:某公司要求部門預算申請必須附帶《跨部門價值承諾書》,說明資源投入如何賦能其他部門目標
成本控制的本質是價值投資而非省錢:
區別“成本”與“投資”:砍掉無效會議(成本),增加客戶拜訪預算(投資)
數據決策:通過客戶終身價值(LTV)反推獲客成本(CAC)上限,動態調整投放策略
每日自省:
今天我主導/參與的動作,是否直接推動公司經營目標?
團隊耗時最多的任務,創造了什么可量化的價值?
如果我是公司股東,會為這筆預算/這個項目買單嗎?
傳統管理場景
經營思維改造要點
部門例會
從匯報進度→解剖“動作-結果”因果關系鏈
預算審批
要求提供ROI測算及替代方案對比
績效考核
增加“價值貢獻度”維度(如客戶口碑、流程優化)
3. 機制保障:讓經營意識扎根組織土壤
- 價值貢獻回顧
:月度部門述職聚焦“為公司賺/省了多少錢?優化了什么關鍵變量?”
- 經營型榮譽體系
:獎勵“用10萬資源創造100萬產出”的團隊,而非“加班最多”的員工
- 沙盤模擬實戰
:通過企業運營沙盤,暴露管理者在資源分配、市場博弈中的思維盲區
當管理者們真正理解——
管好考勤不如管好員工投入產出比;
優化流程不如重構客戶價值鏈條;
完成指標不如找到增長的第二曲線;
管理才從成本中心蛻變為利潤引擎。
稻盛和夫說:“經營需要在石頭上坐三年的定力。”
真正的經營本事,是能在混沌中識別價值信號,在資源約束中找到最優解,在短期壓力下堅守長期主義。那些用經營思維重塑管理行為的人,終將帶領組織穿越周期迷霧,成為商業世界的“適者生存者”。因為最硬核的管理實力,永遠是用經營思維把事做對、做成、做值。
⊙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
⊙編輯:學習經營管理(微信號:MBA160)
如果您喜歡此篇文章,記得發到給好朋友哦!分享智慧,好運常伴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