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是一門特殊的專業。從事這門專業,需要有特殊的天賦和才能。“三年出一個狀元,十年難出個唱戲的。”這句話道出了培養戲曲人才之艱難。
歷史上,山西戲曲人才的培養多采取私人帶徒傳藝和科班教育兩種。這里重點介紹科班教育。
科班,習稱娃娃班、小班或窩徒班。山西科班始于何時,無法考證。據現有資料可知,乾隆后期,定襄一帶已有梆子科班。道光咸豐年間,梆子科班普遍興起。同治光緒年間,是山西科班發展的極盛時期,為山西戲曲的繁盛奠定了基礎。光緒二十五年(1899),已有男女混合科班;民國四年(1915),出現了女科班。日軍侵犯山西,使科班全部停辦。
山西科班大致可分三類:一是地方富戶投資雇請藝人開設的科班;二是大班社出資聘請藝人辦的科班;三是由名藝人個人出資或數人集資興辦的科班。名老藝人設科授徒,深孚眾望,是山西地方戲曲科班的主體。
山西科班主辦人通稱班主,或稱戲東、本家,主持科班的經費籌措、設備、社交等重大事務,專以戲箱租賃科班者,稱為箱班主。科班的教務,全由見多識廣、藝德兼優的掌班師傅統管。另聘文武教師、場面(音樂)師傅若干人,分擔教學任務。
山西科班的辦班形式,大體分為一科制與多科制。一科制只培訓一屆,藝徒出科,便轉而組成職業戲班,或自由搭班。多科制則培訓兩屆以上乃至十數屆,藝徒出科后自選戲班,各奔前程。設科授藝不論獨立開辦或在戲班附設,多于秋末冬初開科,以不失冬閑時機為宜。每科收徒名額,少則一二十名,多則四五十名不等。入科年齡,多在九歲至十二歲之間。學藝期限,少則三年,多則六年,結業后要謝師(即無償服務)一年。入科前,須由家長或本人立具賣身契約,注明家長和藝徒必須履行的各項條件;如未到期或有變故,科班不退字據,藝徒也不得到外邊搭班唱戲。學藝期間,科班供給低劣食宿和簡陋衣著。
訓練極為艱苦:每日黎明即起,集體喊嗓練聲;一天早、午、晚練三次基本功,其余時間學唱腔、練念白,教戲、學戲,至深夜方能就寢。日復一日,從不間斷,且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優良傳統。因教師、藝徒文化較低,學藝全憑強制性的口傳心授,挨打受罵,謂之“打戲打戲,不打不記”“不打不成材”,故山西習稱坐科為“打娃娃”或“打戲”。教學內容,除了練功,主要是學戲。藝徒經短暫基本訓練,分定行當后,便要在三個月內學會一兩個啟蒙戲(俗稱開門戲)。各劇種都有相對穩定的教學劇目,這些劇目都有助于藝徒全面訓練唱、做、念、打方面的功力。科班向有三個月出臺之習,通常經一冬培訓,至少要能夠上演一個臺口所需的劇目(三天九場戲),春節后便可以小班名義到農村廉價實習演出。通過邊學邊演,既使藝徒得到舞臺實踐機會,又可減輕科班經費負擔,還便于及時發現人才,進而排練難度較大的劇目(習稱扎根戲或看家戲)。經三年五載反復訓練演出,藝徒出科時多能適應戲班所需。
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前,山西境內“四大梆子”等劇種共興辦大小科班兩百多個,為職業戲班輸送了大批專業人才。
新中國成立后,山西省戲曲人才的培訓方式,主要是辦戲曲學校和訓練班。從體制上,由民辦為主轉為國辦為主。
新中國成立初期,許多劇團自籌經費、師資,附設訓練班,招收學員,以集體教學為主,業務課吸收科班的一些培訓方法,增設文化課,學制三年左右,結業后即入團工作。不少訓練班,學員集中訓練基本功三四個月后,即隨團參加演出活動,邊實踐邊學戲。全省辦訓練班最早的是 1953 年由晉劇名家張寶魁倡辦的太原市人民劇團附設訓練班。1958 年山西省戲校建立。1960 年山西藝術學院增設戲劇系。至此,山西省戲曲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都發生了許多根本性的變化。
代表性科班介紹
山西戲曲歷史悠久,人才輩出,科班眾多。因缺乏文字記載,科班的整體面貌已無法作全面系統介紹。現根據部分老藝人的回憶,擇其有代表性者介紹如下:
1. 云生班。中路梆子科班。班主是祁縣張莊南村富商岳彩光。他于清嘉慶三年(1798)從蒲州一帶買回十歲左右男童三十多名,并聘請教師,購置戲箱,把府宅南院專供科班學戲之用,不幸次年鬧天花,藝童死亡過半。岳痛惜不已,復從晉南買回男童二十多名,與前番幸存者一起培訓。據傳,岳家堂屋門曾懸有黑底金字“秦妙更晉”匾額,落款為“嘉慶三年菊月谷旦”,惜為日軍焚毀。
2. 保和班。中路梆子科班。清光緒元年(1875)由榆次縣流村富商崔玉峰開辦,至光緒三年(1877)因大旱停辦。光緒八年(1882),流落到流村的中路梆子藝人“核桃紅”李道德、“玻璃翠”黃元(曾進京搭過郭寶臣的義順和班)以及鼓師楊青等,為謀求生計和培養后繼人才,共同承辦娃娃班,公推楊青為班主,習稱二保和班,是中路、南路藝人第一個自發聯合承辦的中路梆子科班,演員、演奏員一起培養,既收當地因災喪親的孤兒,又收藝人引薦的南路娃娃,頗得群眾支持。光緒二十三年(1897),又續辦三保和班,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以楊青病逝告終。二、三保和班斷續承辦二十年,借藝人同心協力,精心執教,先后培養演員近兩百名,時有“無班不保和”之譽。
3. 小梨園。中路梆子科班。由徐溝東羅村富戶時成瀛于清光緒七年(1881)投資興辦。該班不惜重金請“撈魚鸛”等名角任教,共辦兩屆,培養出“三兒生”孟珍卿、“天貴旦”王春元等尖子人才。
4. 祿梨園。中路梆子科班。清光緒十八年(1892)創辦于介休義安鎮,班主郭應照。因其商號為祿臺盛,故名。前后兩屆共培養藝徒近百名,其中以“獅子黑”喬國瑞、二花臉馬全則、“奴子生”文兆林等為佼佼者。
5. 二錦梨園。中路梆子科班。系錦梨園戲班班主楊大少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在太谷城內興辦,由“十二紅”占魁及錦梨園諸名角任教。該班師資力量雄厚,對藝徒進行唱、做、念、打、文、武、昆、亂全面培養,使藝徒功底扎實,各有擅長,出科后多能獨當一面,為中路梆子成才率高、影響較大的科班。設科數屆,培養出“小十二紅”杜福勝、“灌腸紅”李錦云、“十三紅”張錦云、“小玉印黑”王四鎖、“小玉石娃娃”劉玉富、“刀馬奪慶”李子健、“子都生”楊登科、“秋富生”杜錦生、“福義丑”王福義及末科的須生馬兆麟、小生劉文才等。
6. 乾梨園。中路梆子科班。清光緒三十年(1904)創辦。班主鄭三印(山西五臺人),得榆次車輞富商常家資助設科,取名乾梨園,意與坤梨園媲美。班址初設太谷韓城,后遷太谷城內東寺院,辛亥革命時又遷榆次長凝鎮。該班由名鼓師楊甲成和“說書紅”高文翰等執教,授藝嚴謹,文戲武戲全面訓練。設科十余年,共培訓兩批藝徒六十余名,成名者有“鹿兒紅”“十六紅”“虎兒旦”“元寶黑”等。
7. 小祝豐園。中路梆子科班。尹光祿承起祝豐園戲班后,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又在平遙縣南良如壁村興辦娃娃班,取名小祝豐園。該班財大氣粗,不惜重金,收買藝童六十余名,聘請王慶娃執教,特制嶄新小行頭和道具,藝徒外出、練功,服裝統一訂做供發,為當時最闊氣的科班,在晉中一帶頗有名氣。先后承辦了六年,成名者有“灑金紅”郝福氣、“毛蛋紅”孫竹林(丁果仙蒙師)、“十七生”董全福等。
8. 奶生堂娃娃班。中路梆子女科班。太原奶生堂原是孤兒院,專門收養無家可歸的兒童。民國四年(1915),在戲曲名人的倡導下,辦起科班,習稱奶生堂娃娃班。藝徒全是十歲左右的女孩子。經一年艱辛,培養出正旦“蘭蘭”(即丁巧云)、須生“果果”(即丁果仙)等女伶。
當時重男輕女的世俗觀念濃厚,雖有少數人熱心扶持,也無處演出。勉強寫下徐溝大常村的臺口,正值該村百多兒童染瘟疫喪生,村社便責難女娃娃班帶來邪氣,官方又以“女伶登臺有傷風化”,極力禁演女戲,該女科班艱難支撐兩年左右即停辦。
9. 小萬福園。中路梆子科班。由萬福園戲班班主胡萬義于民國十三年(1924)在太谷城內興辦。聘請鼓師“狗蠻”(高錫禹)和名旦“黃芽韭”郝斗明、“小玉印黑”王四鎖等任教,使藝徒以唱腔板眼尺寸清楚、身段招式節奏感強見長。該班僅辦一屆,學藝六年,謝師一年。成名藝徒有“小十三紅”郭云山、“小三兒生”鄭雅樓、“小二百五”王銀柱、“八百黑”陳娃子、“駱駝紅”高二貨等。
10. 小自誠園。中路梆子科班。陳玉繼任自誠園班主后,深感重金邀角耗資過多,不如自己培訓演員好使喚,遂于民國十七年(1928)在榆次郝村二先生的支持下,收買男女藝童二十多名,在徐溝北關辦起小自誠園娃娃班。
該班開中路梆子男女混合科班之先河,教師多由自誠園名角“獅子黑”喬國瑞、“大珠珠旦”胡林明、“十七生”董全福、刀馬旦筱吉仙(張寶魁)等任教。成名藝徒有刀馬旦劉芝蘭等。至民國十九年(1930),陳玉將全部娃娃賣給壽陽縣李姓而停辦。
11. 白三碌碡班。北路梆子科班,亦名長勝班。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左右創辦于渾源縣城。班主白三,形體矮胖,人稱“白三碌碡”。該班既邀名角演出,又招徒授藝,主要活動于雁北、大同及河北省張家口、宣化、蔚 縣一帶,曾一度立足歸綏(今呼和浩特)。直至清光緒元年(1875),該班還在渾源城設科授藝,廣聘蒲籍藝人執教。該班培養出“十三紅”孫培亭、“蓋七省”董喜瑞等名角。
12. 得喜班。北路梆子科班。約于同治四年(1865)至光緒二十六(1900)年間創辦于五臺縣南大興村。班主白朝陽。該班既聘演員,也培訓藝徒,名須生“金蘭紅”即在此班啟蒙。
13. 張春子娃娃班。蒲州梆子科班。約于清同治八年(1869)在河津縣衛村設立,班主張春子,家庭富裕,熱愛戲曲,樂與伶人交往,出資購置本村董晉運馬房院一所作戲房,招收本地貧家子弟習藝。以培訓藝徒為主,也聘演員行戲。規定每年正月先在本村唱初九亮臺戲、十五元宵戲、十九日起身戲畢,才到外地演出。掌班張狗娃,看娃娃的張有福。著名須生祁彥子曾受聘執教并搭班演戲。至光緒三年(1877)停辦。
14. 牛席娃娃班。最負盛名的蒲州梆子科班。清光緒二十年(1894)創辦于襄汾縣牛席村。班主馬長祥,長工出身,酷愛戲曲,借貸承科,堅持勤儉辦學,能與下屬同甘共苦。其班風嚴肅,嚴中有愛,雖有專人監護學員,但不許隨意打罵;偶有逃跑者也不追究,故有去而復返者。且注重選拔德藝兼優的往屆藝徒任教,以保證師資和教學質量。向以興辦時間長,成才率高,享有“無牛不成戲”之譽。歷四十載,共培養藝徒十三屆五百多人,諸如孫廣勝、馮安榮、袁小瑜等名角,皆出于此。“七·七事變”后停辦。
15. 同樂班。蒲州梆子科班。民國十八年(1929)由史文進等七人合資創辦于洪洞縣孫堡村,俗稱孫堡娃娃班。該班股多財廣,不惜重金聘請名家執教,以師高弟子強,譽滿晉南。學制四年,共培訓藝徒三十四名,成名者有“雪里梅”張金榜、小旦牛俊杰等。
16. 云興學社。蒲州梆子科班。民國二十年(1931)創辦于曲沃縣曲村鎮,俗稱曲村娃娃班。班主為清末名老生趙友勤,因年逾花甲,諸事多靠三個兒子。人稱長子登云為大班主,次子登科為二班主,三子登月為三班主。該班管理嚴格,訓練刻苦,四年滿師后,轉組戲班。該班共培訓學員四十余名,皆以“興”字排名。
17. 李發囤班,上黨梆子科班。民國十七年(1928)前后由藝人李發囤創辦于晉城縣李堰村。該班因材施教,重舞臺實踐,對藝徒關懷備至。兩屆其招收藝徒二十多名,成名者有徐執忠、申銀洞等。
18. 三樂二班。上黨梆子科班。潞城縣東街任超于民國十六年(1927)組建三樂戲班后,頗感藝人流動性大,有青黃不接之虞,遂于民國十九年(1930)開辦娃娃班,取名三樂二班。該班以培養童伶為主,同時也聘請演員演戲。共招收藝徒三十余人,學制三年。由文武皆能的李小鎖(長治人)執教。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出師時,藝徒中不少人已能挑大梁。
19. 劉胖班。上黨落子科班。清宣統三年(1911)創辦于黎城縣趙莊村。藝人劉胖因組班行戲散伙,恐被人輕視,遂傾囊設科。他秉承乃師王四虎授藝要旨,堅持練功與排戲、演戲結合,對學員嚴加管理,經一冬苦訓,即登臺演出。繼以優厚待遇從山東請來一武丑教練武戲,遂開上黨梆子文武戲結合之先河。民國四年(1915)出科后,取名樂義班,正式組班演出。該班共培訓藝徒三十多人,成名者有楊恒祿、楊成群等。
20. 紅牡丹班。襄武秧歌科班。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由藝人“紅牡丹”吳存保創辦于武鄉縣王莊溝村。學制三年,培訓藝徒十多名。清宣統二年(1910)吳存保之子吳六四與同館馬七斤合作沿用“紅牡丹”班名,再度設科招徒十余名。該班先后培養出“白牡丹”郝過法、“迷人旦”吳貴成等名角。
來源:看戲聽曲
穿梭戲劇藝術的歷史空間
徜徉逍遙自得的審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評戲
微信ID:lianzhongpingx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