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看了一個博主的帖子,讓我產生了一種奇怪的感覺,以及我對很多人性的小小的思考。
我想跟大家嘮一嘮。
這個帖子大意是這樣的,她說她有一個姐們兒,是個高知悍婦(褒義)。
有一次,她們和一個男的一起說話,然后這個男的在這個姐們兒講話的時候,亂插嘴了。
這個女孩就非常堅定說:“你讓我把話說完”。然后這男的就說:“那你說,你說。”
然后女孩接著說。這個作者以為他倆翻臉鬧掰了,但是沒想到女孩這件事之后,還蹭了男生車走了。
最后作者感慨:“她真棒,該爭取權力,爭取權力。該保持關系,保持關系。”
有很多轉發,都同意作者,這女孩真棒。
我產生了一個奇怪的感覺:那就是我覺得沒有棒不棒,這女孩這樣做,只是天性而已---沒有對錯。
有的人天性就是“該打打,該好好”---跟誰打完了都可以繼續交往。爭得面紅耳赤,出門還是好哥們。
有人天性就是“關系好也不會距離近”---就是即便跟這個男的沒有撕破臉,沒有關系不好,也不會蹭人車。
我感覺這都是正常的人的天性,完全中性的。
根據基因和成長環境不同產生的處理事情的模式:沒有客觀的對錯,只是適應她自己性格。
但是,但是我發現,同一個中性的行為模式,只要在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身上做(就是有錢,有學歷,有名望,有權力),就會被自然添加很多溢美之詞。
但是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做(窮,沒有學歷,沒有名望和權力),就會被用很難聽的詞形容。
我們舉個例子,還是“該打打,該好好”---如果一個窮的大媽,跟丈夫說,你別跟我插話。
丈夫說:“行行行,你說。” 然后大媽說完話,該干嘛干嘛。
大家就會說大媽“冷臉洗內褲”---而不是跟贊揚高知女孩一樣說“她果敢,還能保持關系”。
同樣,如果窮人不喜歡跟人打成一片---那就是性格孤僻。
如果高富帥不喜歡跟人打成一片----那就是高冷。
高冷跟孤僻的區別在哪里?不過社會經濟地位罷了。
其實他們本身行為模式是一類人,行為也是中性行為,只不過一個人投胎比較好,或者是本人比較有本事----那TA做什么都是溢美之詞。
看到這里,有些人會說,這是“勢利”。
我不認為這完全是“勢利”---很多人是無意識的。
當他們看到一個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的時候,腦子里已經自動腦補了很多溢美之詞了。
我那天看見一個大哥寫了另一個帖子(群里的朋友轉過來的),說有一個小伙子,賺了幾千萬---模式太好了,我從他那里學到了很多知識。
其實我內心想的是----小伙子剛剛賺了很多錢,但是他并不是因為賺錢而聰明,去年他沒錢的時候,跟現在的他是一樣的。
但是去年,他說話,你不聽啊。你得等他賺了錢,才聽。
所以,我們借助玄學的一個詞,“顯化”。有些人本來水平挺高,只是沒有“顯化”出金錢,或者容貌,那么人們就會認為他不值一錢。
但突然有一刻,他顯化出來了,那么他做什么都是對的。
他罵完員工之后想想算了,叫做“公私分明”;
他孤僻一個人吃飯,叫“高冷”;
他喜歡讀書,就是“熱愛學習”
----大多數人不是勢利,是真的被語言污染了思想。
他們不會看原因,只會看結果---倒果為因。
甚至有很多書籍的作者也是這樣。
比如我以前看見過一本書叫“never eat alone”---書的意思是,每頓飯都要安排和人一起吃,這樣才能成功。
我感覺作者倒果為因:他成功是因為他有機會,并不是因為外向。
---他是一個成功的外向的人,并不是因為他外向而成功。
也有很多人總是一個人吃飯,一邊吃飯一邊看書,但是也很成功。
以前我覺得美國嘲笑愛學習的小孩“nerd”---也是這一套。
他窮就是nerd,富就是科技富豪---沒有任何理由。
所以昨晚我翻看了那個博主帖子的很多回復,大家并沒有發現,這個“高知悍婦”與他們嘲笑的“冷臉洗內褲”的大媽,行為模式是一種人,只不過她更成功。
所以,我想,大多數人怎么看你,不用太參考。
大多數人只看顯化的結果。
我們堅持自己的中性的本性,然后去尋找成功的原因就行。
點擊關注,方便回顧
點右下角??,推薦給好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