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用兩年半時間,把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和重點城市挨個盤一遍!今天要盤的就是黑龍江省內的雞西,東北最具‘反差萌’的城市。這里是中國空軍的"第一搖籃",曾用10億噸煤炭燒暖半個中國,如今靠一碗冷面就能征服東北人的胃。雞西離俄羅斯很近,近到7米跨國橋上放個屁都要注意風向!
先看地圖,雞西像顆"黑珍珠"嵌在黑龍江東南部,東邊隔著烏蘇里江與俄羅斯相望,邊境線長達641km。密山口岸的白棱河橋只有7米長,國界線中間留條10cm的縫,放個屁都能分出國籍。全市面積將近2.3萬km2,相當于3.5個上海,常駐人口約180萬,下轄6區(雞冠區、恒山區等)、1個縣級市(密山)、2個縣(虎林、雞東)。全市總GDP為622.6億元,人均4.56萬元,看看自己工資卡,夠不夠得上雞西的排面?
要說哪個區縣最有實力?必須是主城雞冠區最富,這兒聚集了全市70%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石墨產業園年產值超百億,妥妥的經濟大心臟。整個雞西的賬面數據或許不是很亮眼,但是咱地下有煤,心里就不會慌。
說到煤,自從采礦工人1908年在余亮溝挖出第一塊煤炭,雞西就踏上了"黑金之路"。作為全國第二大煤炭基地,這里累計產煤超10億噸,相當于把整個卡塔爾的石油換成煤炭,堆起來能填滿2000個鳥巢體育館!最鼎盛時,全市煤礦工人超過20萬,井下巷道總長度能繞地球3圈。
除了煤,雞西的石墨儲量占全國1/4,年產原礦500萬噸,市面上鋰電池負極材料70%都來自這里。全球每10支鉛筆,7支鉛芯來自雞西。走進市內的石墨產業園,能看見比人高的石墨烯卷材,手機屏幕、新能源汽車電池里都有它們的身影。
要說雞西最牛的地方,還得是空軍誕生地!
1946年,東北老航校從牡丹江遷到密山,在沒有起重機、沒有航油的絕境中,飛行員們用馬拉飛機、用酒精代替汽油,甚至用自行車氣筒給飛機輪胎打氣,硬著頭皮培養出王海、張積慧等空戰英雄。抗美援朝戰場上,志愿軍擊落的敵機,7成以上出自密山老航校學員之手。現在的密山航空博物館里,還停放著當年的功臣戰機,機身彈孔清晰可見,訴說著"飛機不夠飛兩遍"的悲壯傳奇。
除了工業之外,雞西的農業也不落后。
這里是‘北大荒’拓荒的起點。1954年,王震將軍率10萬轉業官兵在密山誓師,喊著"向地球開戰,向荒原要糧"的口號,點燃開荒的第一把火。十萬大軍住地窨子、吃凍窩頭,用鐵鍬、馬拉犁開墾出千萬畝良田,讓"北大荒"變成"北大倉"。現在雞西的糧食年產量超80億斤,夠養活4000萬人,每10碗東北大米里,就有1碗產自這兒的黑土地。
雞西還有一點很妙,那就是中俄邊貿江湖,這里的菜市場堪稱是國際貿易,從雞西市區開車1小時就能到密山口岸的國境界碑旁。特別是現在口岸開通了跨境游,東北老鐵上午辦臨時通行證,下午就能去俄羅斯吃列巴、看芭蕾舞。
在雞西的邊貿市場里,中俄雙語吆喝聲此起彼伏,東北大爺賣著白菜、土豆,用俄語喊"哈拉紹";俄羅斯大媽擺攤賣巧克力、樺樹汁,用東北話講"老妹兒,便宜賣你"。
雞西人還特別會吃!咸口就是他們的靈魂!跟朝鮮冷面的甜酸不同,雞西冷面走"咸鮮辣"路線——蕎麥面打底,澆上牛肉湯,加辣白菜、牛肉片、煮雞蛋,最后撒把芝麻、淋勺辣油。最絕的吃法是冷面就大蒜,越吃越能干。還有東北版深夜食堂,刀削面攤能開到凌晨3點,還有江湖兒女的硬菜‘驢馬爛’,不管中俄都喜歡。
有人說雞西"土",但這片土地上,既有煤礦工人的粗獷,也有空軍飛行員的浪漫——當你在興凱湖看日出,在密山航空博物館聽老飛行員講述"馬拉飛機"的故事,在夜市接過攤主遞來的冷面,就會突然明白——所謂的英雄城市,從來不是高高在上的傳說,而是無數普通人用汗水、熱血和煙火氣堆出來的真實江湖。
如果有機會,你愿意來雞西這片江湖看看嗎?
數據來源:
《雞西市2024年GDP數據》
《雞西石墨儲量與產業規模》
《東北老航校遷址史實》
《冷面文化與經濟數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