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前所未見的時代超人,馬斯克再度干出超乎凡人思維的高難動作。2025年7月5日,他在X平臺上宣布創立「美國黨」(America Party),不僅僅兌現自己放出去的狠話,更是試圖打破美國兩黨體系的鐵幕,代表「中間的80%美國人」。這一舉動不僅是他對政治現狀的挑戰,更可能重構他的商業帝國、技術創新與通往火星的宏大愿景。這位讓火箭飛船變成可重復使用、將電動車帶入千家萬戶的科技先驅,如今由于對政治現狀的不滿,踏入暗黑混沌的政治領域。他的動機何在?這一冒險將帶來何種后果?答案或許藏在他那矛盾的靈魂深處——他是理想的追逐者,也是現實的博弈者;他是變革的引爆者,也是風險的締造者。
●第一幕:從火星大夢到華盛頓沼澤
馬斯克的傳奇就是一部顛覆常規的史詩,從不滿足于現狀。2001年,他在莫斯科試圖購買二手洲際彈道導彈時,點燃了SpaceX的火種;2002年,他以天使投資人身份入主特斯拉,開創了純電車賽道;2022年,他因不滿Twitter的言論桎梏,斥440億美元巨資將其改造成X平臺。如今,他對美國兩黨體系徹底失望——尤其是與特朗普在財政政策上的公開決裂——推動他邁出了創立「美國黨」這一步。2025年6月,特朗普簽署引發爭議的「一攬子美麗法案」,馬斯克在X上怒斥其為「國家破產的加速器」。幾天后,他發起民意調查,80%追隨者支持組建新黨。他迅速行動,宣布「美國黨」以技術驅動、自由主義為旗幟,挑戰民主黨和共和黨的雙寡頭壟斷。
這并非一時沖動。馬斯克的內心深處始終有種使命感,驅使他直面人類存續的危機。他曾對著名傳記作家艾薩克森喃喃低語:「如果政治體系崩壞,技術進步和文明延續將無從談起。」在他眼里,美國的財政赤字、官僚低效與兩黨極化已經變成了文明的絆腳石,而美國黨是他試圖鏟除這些障礙的最新利器。然而,這位以第一性原理思考問題的「工程師」,能否將火箭與電池的設計邏輯嫁接到復雜政治的混沌之中?答案遠非算出軌道那么簡單。
美國黨被定位為技術驅動、自由主義傾向的政黨,旨在吸引科技精英、自由派與對兩黨失望的中間選民。核心理念包括:財政保守——削減赤字,反對浪費性開支。技術優先——支持AI、電動車、航天發展,松綁監管。自由主義——捍衛言論自由,減少對生物技術與加密貨幣的限制。教育改革——推崇技能導向,反對聯邦學生貸款寬恕。目標選民涵蓋技術樞紐的獨立派(如安德魯·楊)、文化自由派(如喬·羅根)以及對政治現狀不滿的千禧一代與Z世代。
然而,創立第三黨在美國面臨巨大障礙:各州復雜的選票獲取法律、巨額資金需求以及歷史先例——綠黨和自由黨等第三黨從未贏得國會議席。馬斯克的巨額財富(3610億美元)和X平臺的媒體影響力為其提供了強勁動力,但能否突破兩黨壟斷,仍是一個高風險的豪賭。
●第二幕:商業帝國面臨雙刃劍
馬斯克的商業帝國(Tesla、SpaceX、X、Neuralink、xAI、The Boring Company)就是現代工業的奇跡,但也如同一座建立在火山口上的城堡。創立美國黨,可能為這座城堡帶來新的護城河,也可能引爆潛藏的危機。
Tesla:政策助力與市場波瀾
在特斯拉的弗里蒙特工廠,馬斯克曾在生產線上與工程師爭論電池設計的微妙細節,他的專注如激光般精準。然而,政治冒險可能讓這束激光偏離路徑。Tesla作為電動車與可再生能源的先鋒,仰賴政策支持。如果美國黨推動稅收減免、充電網絡擴張或寬松監管,Tesla的增長可能更加迅猛。例如今年Tesla計劃推出Robotaxi,政策支持可能加速落地。然而,政治是把雙刃劍。今年6月,馬斯克與特朗普公開舌戰導致股價大幅震蕩,凸顯馬斯克從政對市場信心的沖擊。一旦美國黨被政敵們視為馬斯克的個人工具,Tesla可能面臨反壟斷審查或更嚴格的監管。一位高管私下嘆息:「埃隆的從政游戲可能讓我們成為政敵的靶子。」
SpaceX:商業航天與政治博弈
2025年星艦試飛雖屢受挫折,SpaceX以不屈的試錯精神和卓越的制造能力,展現了馬斯克一貫的信念——無論在航天還是政治,他都敢于挑戰不可能。一旦美國黨掌握政治話語權,最可能推動的航天政策,比如推動增加NASA預算,大力支持星艦項目、阿爾忒彌斯計劃和火星任務,同時減少非核心項目;簡化航天監管,鼓勵商業航天,壓縮傳統航天空間;推行技術主義主導航天產業,改寫政治利益分食航天的固有格局。如果成功推動技術主義航天政策,SpaceX或將迎來星艦黃金時代,加速火星任務與「阿爾忒彌斯」計劃的實現。然而,觸動既得利益的代價不可小覷——傳統航天巨頭的反撲、監管機構的阻力、政府合同的風險、盟友明哲保身的疏離,可能讓SpaceX的星途布滿荊棘。站在博卡奇卡的發射臺前,馬斯克凝視夜空,或許已預見到這場政治冒險的兇險。正如他曾說過:「改變世界的代價總是高昂,但不改變的代價更高。」SpaceX的未來,需要在這場商業航天與政治博弈中計算更多未知數。
X:言論自由的試煉場
X是馬斯克的「公共廣場」,是他理念的放大器。美國黨對言論自由的捍衛可能為X爭取更大內容審核自主權,但也可能加劇用戶分裂與監管壓力。2025年初,X因內容爭議失去部分廣告商,馬斯克的政治冒險可能進一步放大這一裂痕。他曾說過:「X是真相的熔爐,但真相往往灼人。」美國黨的成敗將決定X能否繼續作為他的思想武器。
Neuralink & The Boring Company:邊緣火種
Neuralink與The Boring Company尚在萌芽,但同樣依賴監管土壤。如果美國黨推動寬松的生物技術或基礎設施政策,Neuralink的腦機接口測試可能加速,The Boring Company的隧道項目或許贏得更多城市合同。然而,馬斯克從政爭議可能觸發反對派針對Neuralink倫理的質疑,也可能阻礙The Boring Company與政敵控制州的合作。
馬斯克的商業帝國如同一臺精密引擎,政治冒險可能為其注入動能,也可能導致過熱。他的財富為美國黨提供了后盾,但也讓他成為「寡頭政治」的靶子。2025年2月,無黨派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一項調查顯示,54%的美國人對馬斯克持負面看法,尤其在民主黨選民中。這可能削弱Tesla與X的客戶忠誠度,點燃市場暗流。
●第三幕:技術創新面臨十字路口
馬斯克的技術創新是他的生命之火。SpaceX的星艦每周迭代,Tesla的全自動駕駛重塑行業,Neuralink的腦機接口跨越人機邊界。他總是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美國黨的創立可能為這種創新提供新的土壤,但也可能成為分心的陷阱。
美國黨若能影響政策,如減少對AI、航天和電動車的監管,馬斯克的公司可能進入新的增長周期。例如,Neuralink的腦機接口測試可能因寬松的倫理監管而加速,SpaceX的星艦項目可能因政府資金增加而更頻繁試飛。然而,政策的制定需要時間和影響力,而美國黨作為第三黨,短期內難以撼動兩黨體系。根據歷史數據,綠黨和自由黨等第三黨從未贏得過國會議席,這意味著馬斯克的政策愿景可能停留在紙面上。
馬斯克的日程表已經滿得像一本宇宙學巨著。2025年,他同時操心著星艦第九次試飛、Tesla的Robotaxi發布、Neuralink的腦機接口技術發布和Grok的重大升級。創立美國黨需要他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這可能削弱他對技術創新的專注。一位SpaceX工程師曾告訴媒體:「當埃隆全神貫注時,我們能創造奇跡;但當他分心時,項目會慢下來。」如果美國黨耗費過多資源,馬斯克的創新引擎可能減速。
馬斯克旗下公司以吸引頂尖人才著稱,但他的政治立場可能改變這一優勢。皮尤中心今年調查顯示,54%的美國人對馬斯克持負面看法,尤其是民主黨支持者。如果美國黨被視為極端或爭議性,部分工程師和科學家可能對加入其公司猶豫。這不僅影響創新速度,也可能削弱公司文化中那種「為使命而戰」的信念。就在今年,Tesla與SpaceX因馬斯克的言論面臨員工訴訟,這是一顆暗藏的危機。
●第四幕:理性審視
馬斯克的愿景早已超越地球,他的終極目標是讓人類成為多行星物種(SpaceX)、實現可持續能源(Tesla)、實現通用人工智能(xAI)、增強人類智能(Neuralink)。創立美國黨可能這些愿景注入新的政治動能,但也可能讓它們偏離軌道。成敗取決于多重因素。
機遇方面,比如政策紅利:如果美國黨在關鍵選區(如2-3個參議院席位或8-10個眾議院席位)獲影響力,可能馬斯克的公司爭取政策紅利,加速技術創新與愿景實現。比如品牌提升:成功的政治冒險可能增強馬斯克的公眾形象,使旗下公司更具引力。再比如社會影響:即使不能贏得選舉,美國黨必會推動兩黨關注中間派需求,間接支持馬斯克的愿景。
重重挑戰同樣存在,比如體制壁壘:美國選舉制度(先到者得票制與選舉人團)對第三黨不利,各州選票法律(如加州需75,000名注冊黨員)門檻很高。比如選票分裂:美國黨有可能分裂共和黨選票,簡潔幫助民主黨,由此引發政治反彈。再比如資源分散:從政必將耗費馬斯克的心力與資金,很可能影響公司運營與創新速度。還有聲譽風險:如果美國黨被當成馬斯克的私利工具,可能引發「寡頭政治」批評,損害公司聲譽。再有,馬斯克的這些愿景需要長期支持,但政治冒險引入相當不確定性。一旦美國黨失敗,他的公眾形象可能嚴重受損,影響公司愿景的融資與合作。他的愿景需要全球協作,而美國黨的孤立傾向可能讓愿景變得更遙遠。他曾嘆息:「我不怕失敗,只怕時間不夠。」
短期內,美國黨可能通過支持關鍵候選人(如肯塔基州眾議員托馬斯·馬西)在局部施加影響,但長期成功需要克服體制障礙。專家看法不一:支持者認為馬斯克的財富和X平臺可能顛覆政治格局;懷疑者指出,第三黨歷史失敗案例(如羅斯·佩羅1992年獲19%選票但無選舉人票)表明前景渺茫。馬斯克無法競選美國總統(因南非出生背景),只能作為幕后推手,這進一步限制了黨的影響力。
●冒險者的矛盾靈魂
馬斯克的傳記是一部冒險史詩,從PayPal到SpaceX,從Tesla到X,他總是選擇最險峻的道路。如今創立美國黨,無疑是他最新最大膽的冒險,也是最兇險的征途。這可能為他的帝國帶來政策紅利,為技術創新點燃火花,為夢想愿景鋪就道路;也會分散他的精力、引爆監管風暴、惹來非議、疏遠盟友。支持者視他為改變世界的先知,批評者認為他是自負的霸主。真相或許是,他是一個無法安于現狀的時代超人,每一次冒險都在重塑世界,也在重塑他自己。對馬斯克來說,瘋狂從來不是問題——問題是,他能否再次讓不可能變為可能。
關鍵信息索引:
POLITICO: Musk announces arrival of new ‘America Party’ after Trump split
CBS News: Elon Musk’s new ‘America’ political party could face major hurdles
Newsweek: What Elon Musk's America Party Could Look Like
The Guardian: Elon Musk’s ‘America’ party could focus on a few pivotal congressional seats
Pew Research Center: Public Views on Elon Musk, 20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