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真的是迷之自信,7月5號正式宣布創立美國黨,他可能真的以為自己在社交媒體上的影響力,可以轉化成為政治影響力,再加上他的巨富身價,好像就真的就能成為特朗普超級加強版。
我只能說,他想多了,因為他被踢出白宮,不僅僅是大美麗法案,取消綠色能源補貼,跟赤字劇增,讓馬斯克被迫跟特朗普決裂。
真正的因素在于,馬斯克的政治訴求很大,但他的背后沒有選民基本盤作支撐,像是國會內公開樹旗,投票反對特朗普大美麗法案的五名議員里,眾議員馬西、參議員蘭德·保羅,都有自己個人的獨立選民派系。
這種黨內獨立系,并不少見,譬如共和黨的麥康奈爾派選民,民主黨的拜登派、佩洛西派,這種獨立選民派的構成,是因為本選區的議員,已經成為了國會元老,可以讓本選區獲得其他選區不能獲得的政治資源。
但馬斯克就不同,他的社交影響力很大,但那是基于全網,而美國的國會選舉,是基于選區制,而馬斯克在某一個選區內的影響力,則完全不夠看。
一個典型案例,就是威斯康星州在今年4月舉行的大法官選舉,馬斯克為保守派候選人希梅爾公開背書站臺兩個小時,拋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西方文明進城論”作為演講主旨,并投入了2600萬美元助選。
結果是,希梅爾慘敗,馬斯克的政治影響力就此淪為一個笑話,坐實了共和黨內對他的選舉毒藥的抨擊,這也是馬斯克被趕出白宮的政治轉折點。
由此可見,馬斯克想要以個人影響力,創立美國黨這個事兒,完全就是他重蹈覆轍。
再來看,他的選舉藍圖,跟立黨基礎,是想要拿下8到10個眾議院席位,跟2-3個參議員席位,成為國會決勝力量。
但首先,搖擺選區是在共和黨跟民主黨之間搖擺,這是因為兩黨選民形成了均勢,所以中間選民才顯得重要,因此形成了搖擺選區,而中間選民本身其實不足以支撐起第三黨。
比如2024年大選里的加州國會第二十七選區,現任議員雖然是共和黨人加西亞。
但當地共和黨選民只占到了33.7%%,民主黨選民則占到了39.1%,中間選民如果倒向美國黨,其實約等于間接投票給民主黨候選人。
而美國選民政治經驗豐富,是不會沖動投出間接票的,因為這非常得罪兩黨,后果堪憂。
其次,就算美國黨如愿拿下來幾個席位,成為了所謂的決定性力量,但美國總統沒有掌握兩院的情況下,實際上,就進入了“平衡政治”階段。
兩黨協商是主流,并不需要第三黨摻和,而特朗普的第二任期也跟第一任期不同。
民主黨建制派已經不再完全敵視特朗普,甚至支持了特朗普的部分政策,比如“取消小費稅”等。
所以,現在的美國政治生態,根本沒有馬斯克想象中的第三黨的空間。
而在美國各州、縣市,都被兩黨把持的情況下,第三黨的選區,在各層級政策獲得性上,肯定會遭到懲罰性的政治漠視,這個代價,美國選民很清楚,不會愿意去承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