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發生于1937年7月7日,是日本繼“九一八”事變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繼續和發展,也是中國全面抗擊日本侵略戰爭的起點 。 一寸山河一寸血,不忘曾經烽煙起,心中長鳴警鐘聲! 銘記歷史,珍愛和平,今天是77事變88周年紀念日,和電臺小叔BG5WKP一起感受無線電通信在抗戰時期的烽火歲月。
1937年7月7日,日寇發動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業余無線電愛好者的抗日情緒高漲。為使業余無線電愛好者的技術能更好地貢獻于抗日救國的大業,1937年10月“業余無線電人員戰時服務團”在南京成立,隸屬于軍事委員會第六部。設立節日是為紀念1940年5月5日以紅糟房為主會場,舉行的第一次全國性的空中年會。5月5日是一個全中國業余無線電愛好者值得紀念的日子,它是我國業余無線電愛好者在抗日戰爭中以高度的愛國熱情創立的節日。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抗日部隊急切需要無線電通信技術人員。業余無線電愛好者組織成“戰事服務團”,投入抗日的烽火。由于日寇侵占了東部沿海省份,并將鐵蹄不斷深入內地,交通阻隔。
為了沖破前后方之間的壕溝,抒發愛國情懷,北平、天津、上海、武漢、重慶…等城市的業余無線電愛好者于1938年5月5日通過自己的業余電臺召開“空中”大會,顯示民族團結的精神。從此,5月5日被業余無線電愛好者當作“中國業余無線電節”,此后很長時間中,每年都通過電波進行隆重的空中紀念活動。
1946年抗日戰爭勝利,中國作為四大戰勝國之一,參加了制訂世界無線電規則的重要會議,我國業余無線電愛好者在這次顯示中國無線電實力的工作中展現了積極的作用,莫斯科會議中國五人代表團中有三人是“中國業余無線電協會”會員,三、四十年代的我國業余無線電愛好者為創建民族無線電工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例如,業余無線電愛好者蘇祖國、蘇祖圭兩兄弟30年代在上海創建的“亞美無線電公司”,成為我國最早生產各種無線電零件的工廠之一,質量上乘,至今我們還可以在一些革命歷史遺跡所保存的我黨、我軍早期的無線電臺中找到“亞美”的產品。日軍入侵后,大量日本造劣質無線電收音機輸入中國,“亞美”為填補中國自己不能制造電子管的空白,在簡陋條件下打出了“亞美旁特”的中國品牌國電子管。業余無線電愛好者所制造的國貨,為用抵制日貨、振奮國民精神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中共中央抗戰時期的無線電通信 電波譜寫中華民族共同抗戰之歌 作者:尼陽尼雅·那丹珠(白玉芳) 來源:人民郵電報
1928年11月上旬,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由向忠發、周恩來、顧順章組成中央特務委員會,由周恩來負責在原軍委特科的基礎上組成中共中央特科,下設總務、情報、行動、無線電通訊科,由李強擔任通訊科科長。主要負責研究組裝收發報機、秘密設立無線電臺,為各地的地下黨培訓無線電技術人員,建立與中央局、分局和共產國際的無線電通信聯絡。紅色電信由此發源,為中共中央在抗日戰爭進行的無線電通信聯絡奠定了基礎。
東北抗日聯軍的無線電通信
東北抗日聯軍的前身是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各地組織的“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等各種名稱的抗日隊伍(統稱為抗日義勇軍),其中有:1931年9月24日,駐依蘭鎮守使兼第24旅旅長李杜向其所轄各縣通電,呼吁軍民團結共同抗日;1931年9月25日,駐吉林省城的第25旅張作舟部開抵榆樹,宣布抗日;同月末,東北邊防軍司令部駐吉副司令長官公署衛隊團團長馮占海率所部在永吉縣老營盤舉行抗日誓師大會,并通電全省;1931年10月初,鄧鐵梅在鳳城縣四區小湯溝顧家堡子創建東北民眾自衛軍,鄧鐵梅任司令。
從1932年年初開始,中共滿洲省委陸續派省委軍委書記楊林、楊靖宇等到南滿,中共大連市委書記童長榮到東滿,省委軍委書記趙尚志到巴彥、珠河,省委秘書長馮仲云到湯原,進行創建抗日武裝的工作。先后在巴彥、磐石、海龍、延吉、琿春、汪清、安圖、和龍、珠河、密山、寧河、湯原、饒河等地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1934年9月,在蘇聯國際無線電訓練班的于保合被派遣回上海工作,由于4次都未能在指定時間、地點與英國人貝內聯系,沒有接上組織關系,即返回哈爾濱抗聯第三軍,根據司令趙尚志的指示,在現伊春市南端巴浪河東北35公里的山坡上,成立抗聯電信學校,進行訓練和抄收新聞。
學校教學設備是在湯旺河老錢柜一次戰斗中繳獲的一部日軍電臺,學員為第三軍司令部少年連的馬璽貴、史治國、宋秉華、李云龍、曲某某;第六軍的孫國權;獨立師的呂文海、張某某、馬某某等。學校課程除補習文化基礎課外,主要講無線電技術,三分之一的時間講電工原理和無線電常識;三分之二的時間進行收發報訓練、國際電語練習等。學員們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學習無線電通信技術。紙筆不足,就用小木棍在地上抄寫,電鍵不夠用,就在手指上練。三個月后,學校與抗日聯軍總政治部湯旺河政治軍事學校合并。連續辦了三期,培養了200名軍政干部和部分電報員??谷章撥娝玖畈渴荚O電信隊。首任隊長為于保合。8月下旬,學校正式開學上課。學校開了三門課程:技術課、文化課和政治課。
電信學校學生畢業后即分配到各部隊隨同作戰。據抗聯名將周保中回憶,在1938年的一次戰斗中,電報員卓文義犧牲,還險些將電臺及其呼號、密電碼等文件遺失。是年北滿部隊西征時,各主力部隊均配備電臺和報務員,與北滿省委和北滿總指揮部保持聯系。
據李在德回憶,當時抗聯的無線電通信工作必須兩個人一組,分別負責發電報和譯電報稿子,我主要負責發電報,我丈夫于保合負責譯稿子。密碼本就在我們手里,一本是明碼,一本是密碼,合起來之后才能發報,很復雜。搞無線電工作很艱苦,都在雪地里,而且必須晚上11點以后。因為晚上11點以前敵人的電臺會擾亂你的信號,使對方收不到電報。由于我們的工作完成得特別好,交通營長奧斯特洛夫大尉也因此非常喜歡我。我有一個蘇聯名字叫“馬露莎”,他常在全營大會上表揚我說,在派出活動的部隊中,馬露莎的電臺聯絡是最出色的。
1939年,北滿省委派劉鐵石去蘇聯伯力學習無線電收發報業務和有關維修技術。劉鐵石在北滿指揮部工作期間,兼任報務員等職務。抗聯電臺主要同蘇聯伯力遠東軍司令部通信電臺聯系。在抗聯艱苦時期,因小部隊活動攜帶電臺不便,有的甩掉,有的埋藏在深山密林里。日后在小興安嶺、尚志、寧安、湯原、八面通等地,都有抗聯電臺出土。
1942年8月,東北抗日聯軍在蘇聯伯力地區成立了東北抗聯教導旅,下設無線電營,劉鐵石等人為教官,培訓了一批電報員。
八路軍新四軍的無線電通信
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就盧溝橋事變向全國發出通電,號召全國各界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抗日。毛澤東、朱德、彭德懷、林彪等聯名致電蔣介石,要求將紅軍隊伍開赴抗日前線。
7月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經國共兩黨談判,以國共兩黨為主體的民族統一戰線形成。根據兩黨達成的協議,8月25日,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和陜北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路軍(9月11日國共兩黨達成合作宣言后改稱第十八集團軍),朱德任總司令,彭德懷為副總司令,葉劍英任參謀長,任弼時任主任,轄第一一五、一二○、一二九師共4.6萬人。
為保證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戰略指揮,軍委三局于1937年7月至1938年年初進駐延安東關,局長為王錚,副局長朱道松。下設通信聯絡、技術材料、行政管理3個科,陸亙一任工程師。直屬單位編有通信學校、電話隊和5個無線電分隊。5個無線電分隊同各地電臺之間逐步建成了6個無線電通信網。
其中兩個網為黨中央聯絡網,一個聯絡八路軍、新四軍駐各地辦事處,一個聯絡各地黨組織的米尼電臺和共產國際;有三個網為軍委聯絡網,一個聯絡八路軍總部及所屬各師、旅,一個聯絡新四軍軍部及所屬各師、旅;一個聯絡留守兵團及所屬各旅、團;還有一個新聞廣播網,除播送新華通訊電訊外,還參加國民黨政府的聯絡網,抄收國內外主要通訊社的新聞電訊。
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統籌下,軍委三局先后在西安、南京、太原、武漢、洛陽、長沙、桂林、迪化(今烏魯木齊)、蘭州、重慶等20多個城市設立了八路軍辦事處或聯絡處,建立了延安同八路軍駐各地辦事處的無線電通信聯絡。其中,八路軍駐上海辦事處成立于8月25日成立。潘漢年任主任,劉少文任秘書長,由中共駐南京辦事處周恩來直接領導。
八路軍辦事處是對外開放的公開機關,李克農、潘漢年曾在這里多次會見上海各界救國會、各愛國團體的代表和知名的進步人士。
辦事處建立由田保洪和李白任報務員的秘密無線電臺,時與延安中共中央電臺聯絡傳遞的信息有:
日本發動侵略以來派往中國的部隊情況;國民黨部隊的情況;蔣介石、汪精衛與日本進行秘密和談的詳情;英、美、法等國對中日戰爭的態度;上海各界知名愛國人士對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的反響等。
10月12日,湘、贛、閩、粵、浙、鄂、豫、皖八省中國工農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轄4個支隊,共一萬余人,開赴皖中、蘇南敵后,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創建根據地。新組建的新四軍急需通信人員和通信設備,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上海中共地下黨組織以各種公開或秘密的形式,動員電信工程技術人員到華中地區各根據地工作,將無線電零部件、電話線、電池、收發報機等電信器材以贈送和秘密運輸的方式,送到新四軍部隊。
然而,在當時的戰爭條件下,新四軍獲得的通信器材也是杯水車薪,前線部隊通信器材極其缺乏。為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在軍委三局通信材料科的基礎上創辦通信材料廠,以保證前線部隊的通信聯系。創辦通信材料廠需要技術人員。遠在上海的黃炎培知道后,主動聯系和介紹了幾位技術工人輾轉從上海到延安。中共中央領導對于通信建設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周恩來曾親自派人去香港等地購買電子管等通信器材。朱德總司令曾親自帶隊押運由八路軍西安辦事處運送到延安的一批通信器材。
抗日戰爭時期,軍委三局派出通信干部前往根據地,先后建立了晉察冀、東北抗聯、瓊崖縱隊等部隊與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無線電通信聯系。在延安,無線電臺發展到12個分隊,建成了八臺:一、黨中央臺;二、戰報臺;三、戰略臺;四、留守兵團臺;五、情報臺;六、新聞臺;七、駐友軍處聯絡臺;八、友黨友軍臺。爾后,又將八臺集中合并,分別成立集中一臺、集中二臺。
在抗日戰爭時期,有不少國際友人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斗爭,林邁可就是其中的一位。林邁可原是燕京大學英籍教師,他同情中國的抗日斗爭,曾在淪陷后的北平秘密為八路軍做過一些事,珍珠港事件后,他偕夫人離開北平,來到山西武鄉縣磚壁村的八路軍總部,擔任通訊部技術顧問,林邁可為部隊技術員講授無線電課程。林妻李效黎在通訊部任英語課教員。他們發現用阿拉伯數字電碼發報,一個數碼錯了,就會譯成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字,而英語是以字母形式構成的語言,拼錯一個字并不會影響理解原意。于是,他們幫助部隊用簡單的英語來傳遞信息。從1942年到1944年,林邁可一直在晉察冀軍區從事電臺設備的整修改進和教學工作,開辦了晉察冀軍區無線電技術高級訓練班,還設計了一個通訊網絡,以便為美軍飛機提供氣象預報。他的學生中有很多人后來成為新中國電訊界的高級干部、技術專家和骨干,林邁可還被朱德總司令任命為八路軍總部通信顧問。
1941年10月,軍委三局辦的《通信戰士》刊物創刊一周年,毛主席為全軍通信兵題詞:“你們是科學的千里眼順風耳。”
1945年4月~5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指示,三局將集中二臺和集中一臺以及其他的電臺全部集中,成立軍委無線電總臺,由陳士吾任總臺臺長,周浣白任政治委員。無線電總臺的成立,使總部的無線電通信人員和通信器材全部集中,加強了統一管理與合理使用,提高了無線電通信的質量和效率。
http://www.srrc.org.cn/article13217.aspx
今天,我們梳理了抗戰時期的無線電通信相關推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