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國公募REITs市場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總市值突破2000億元大關,產品價格指數年內上漲12.62%,嘉實物美消費REIT等明星產品漲幅超50%。這一數字不僅標志著我國基礎設施投融資機制的創新突破,更折射出萬億級藍海市場的成長密碼。在行業總規模持續擴張的表象下,市場集中度提升與差異化競爭并存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一、市場擴容:政策驅動與資本共振的必然結果
自2021年首批產品上市以來,公募REITs市場歷經四年培育,終于在2025年迎來爆發式增長。截至5月底,66只上市標的覆蓋消費基礎設施、水利設施等12類資產,其中2024年新增29只產品創年度發行紀錄。這種跨越式發展得益于三大政策紅利:
- 發行機制優化:2024年7月國家發改委將項目類型擴充至12類,新增文化旅游、養老設施等品類,直接推動消費類REITs當年募集近200億元;
- 會計準則突破:2024年2月證監會明確其他投資方對REITs的投資屬權益工具,激發保險資金等長期資本配置熱情;
- 跨境互通開啟:2024年4月滬深港通納入合資格REITs,為市場引入境外增量資金。
市場數據印證政策成效:2025年5月REITs日均成交額5.11億元,雖較上月下降13.1%,但總市值較年初增長8.09%,顯示資金持續凈流入態勢。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消費基礎設施REITs以1.37倍市凈率成為最受資本青睞的品類,北京物美超市REIT通過數字化改造實現客單價提升12%,驗證了資產運營創新對估值的支撐作用。
二、頭部效應:40%規模背后的競爭壁壘
當前市場呈現顯著的"二八分化"特征:頭部三家基金公司管理規模占比近40%,其中華夏基金憑借13只產品、中金基金依托8只產品形成領先優勢。這種格局的形成源于三大核心能力:
- 資源整合能力:頭部機構在項目獲取、資產重組方面具備優勢,如日本酒店REIT通過收購4處物業實現30.6%的可分配金額增長,此類經驗正在被國內機構復制;
- 運營精細化:保障性租賃住房REITs以99.7%的租金收繳率成為"壓艙石",北京、上海項目年租金漲幅控制在3%-5%,平衡民生屬性與投資者回報;
- 品牌溢價效應:頭部機構產品如嘉實物美消費REIT、華夏大悅城商業REIT等,憑借管理人品牌背書獲得更高市場認可度。
但頭部地位并非不可撼動。中金基金通過公募REITs業務實現管理規模同比增長63%,永贏基金憑借"固收+"產品實現凈利潤增幅45%,證明差異化策略同樣有效。中小機構正通過聚焦倉儲物流"全國倉網"模式、產業園"微更新"等細分領域尋求突破。
三、未來路徑:從"規模競賽"到"質量博弈"
盡管市場總規模突破2000億元,但行業仍處初級階段,隱含三大發展命題:
- 估值合理性:5月底市場加權平均P/NAV達1.277,12只REITs較中證REIT-ABS估值折價超10%,需警惕估值泡沫風險;
- 運營專業化:日本三井不動產整合物流REIT平臺的經驗表明,通過置換低效資產、聚焦優勢賽道可提升競爭力,國內機構亟需提升資產運營能力;
- 可持續性發展:15只產品主動披露ESG報告,華夏華潤商業REIT構建的"投融建管退"全周期可持續發展模型,預示ESG將成為核心競爭要素。
對于后來者,行業建議"放棄大而全,追求小而美"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具體可沿三條路徑展開:
- 細分賽道深耕:如專注長三角區域的倉儲物流REITs,或聚焦新一線城市保障房項目;
- 運營模式創新:參考蘇州恒泰租賃住房通過品牌重塑實現92.7%入住率,探索"存量改造+智能升級"的微更新模式;
- 跨境資產配置:借助QDII額度擴容及ETF互通機制,布局東南亞數據中心等境外優質資產。
四、結語:萬億賽道的長期主義
站在2000億規模的新起點,中國公募REITs市場正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跨越。頭部機構需要警惕規模擴張帶來的管理半徑失控,中小機構則需在細分領域建立專業護城河。可以預見,隨著《公募基金改革方案》的落地,以及個人養老金、ESG投資等新資金的入場,這個兼具股債特性的"第三類資產"將在資產配置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對于投資者而言,選擇具備資產運營能力、ESG整合能力、跨境配置能力的"專而精"管理人,將是分享行業紅利的最佳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