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幼兒園老師,性格溫和,喜歡孩子,也一直以為自己生活很“干凈”。可當身體開始頻繁出現發熱、盜汗、淋巴結腫大這些異常時,她還是選擇了忍——等忙完,等有空,等好了再說。
直到一次偶然的全身體檢,才被醫生緊急通知復查HIV抗體。這才知道,事情已經不是“感冒”那么簡單。
病毒藏在忽視里,艾滋不是“別人的病”
很多人誤以為艾滋病離自己很遠,仿佛是某類人群“專屬”的疾病。但真實的數據常常讓人心驚。根據中國疾控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報告存活HIV感染者超過110萬人,其中15至29歲的年輕人占比逐年攀升,性傳播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
她并不吸毒,不亂來,更不屬于“高危”標簽。但現實是,越來越多的感染者并沒有所謂的“典型風險行為”。一次不安全的性行為,就可能成為一生的轉折點。
前期的身體信號,很多人都當成感冒或疲勞
她回憶,最早的一次異常是在去年冬天,連續低燒,晚上出汗,白天疲憊得像沒睡覺。吃了退燒藥,休息幾天就緩了。她沒當回事。后來,口腔反復潰瘍、脖子后面的淋巴結開始腫但不痛,晚上睡覺總是出汗把枕頭打濕。
這些看似“亞健康”的表現,其實是HIV感染后的典型早期癥狀。病毒進入身體后,免疫系統會有一輪激烈反應,類似流感或病毒性感冒,但很多人扛一扛就過去了,不會聯想到可能是HIV感染。
而醫生最怕的,正是這種“有癥狀但不重視”的窗口期。這個階段病毒活躍,傳染性極強,卻因為沒有劇烈的表現而極易被忽略。
社會標簽和恐懼心理,是阻礙早診斷的最大敵人
她說,自己不是沒聽過艾滋病,但總覺得那是“別人”的事。朋友圈里沒人得,單位體檢也沒查HIV項目。她甚至不知道,這病一旦發現晚了,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
很多年輕人對艾滋病避而不談,不去查,不敢查,怕萬一是真的,從此人生毀了。現實是,越早發現,越可能正常生活。抗病毒治療(ART)可以有效控制病毒載量,很多感染者在規律服藥后,體內病毒幾乎檢測不到,傳染性大大降低,身體狀態和常人無異。
但如果拖到免疫系統已經被破壞,機會性感染頻發,哪怕再好的藥,也很難逆轉。
被診斷那天,她哭了很久,然后開始接受治療
她說,剛拿到報告那晚,一夜沒睡。不是痛苦,而是恨自己太馬虎,明明身體已經給了那么多信號,偏偏選擇忽略。第二天她去了定點醫院,做了病毒載量和CD4檢測。醫生告訴她,雖然是確診,但CD4還沒低到危險水平,趕緊開始用藥,還有機會穩定控制。
她開始吃藥,每天一片,定時定量。副作用有,惡心、乏力、腸胃不舒服,但她咬牙堅持。她說,“孩子們還在等我回去上課,我不能倒在這兒。”
治療不是終點,而是和病毒長期共處的起點
HIV感染不像過去那樣等于“死刑”。現在的一線抗病毒藥物,比如替諾福韋、艾考那韋、拉米夫定等,已經被證實可以將病毒壓制到幾乎檢測不到的水平,只要堅持規范用藥,感染者的預期壽命接近常人。
她開始規律復查,每三個月一次。CD4略有回升,病毒載量下降。她學會了怎么吃藥、怎么和醫生溝通、怎么調節情緒。她在病友群里認識了很多同樣年輕的朋友,有人結婚了,有人生了孩子,有人考上了研究生。
她說,最難的不是吃藥,是面對“別人怎么看”。但她也慢慢明白了,自己的命是自己的,別人的眼光不能決定她未來的樣子。
對話年輕人,艾滋防控最該從“認知”開始
很多時候,真正讓人一步步走向高風險的,不是行為本身,而是對“風險”的無知。調查顯示,仍有大量年輕人對HIV傳播途徑有誤解,甚至以為“只有男同性戀才會得”。還有人以為避孕套只是為了避孕,對防艾作用一無所知。
在高校和職場推廣HIV檢測、普及性健康知識,不能再是“講講就過去”的形式主義。要說真話,講細節,講錯誤的代價。講那些被忽視的癥狀、講那些“看起來很健康卻已經感染”的案例。
她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外表陽光、工作穩定、作息規律,卻因為一次不安全的性行為,感染了HIV。她說,如果那晚之后能主動去做一次檢測,或許可以更早發現、更早治療。
被誤解的防護,和被忽視的檢測
很多人仍對艾滋病檢測充滿恐懼,甚至羞恥。其實國家早就設立了匿名檢測點,流程簡單,保護隱私,一滴血十分鐘就能有初篩結果。
她后來才知道,自己家附近的疾控中心,每周都有免費自愿檢測服務,甚至可以自取唾液快速檢測試劑盒,在家自測。但因為信息不透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這些服務存在。
她說,等自己穩定下來,也想做點科普,告訴更多像她一樣的年輕人:檢測不等于感染,早知道,才有機會。
不只是醫學問題,艾滋還需要情感和社會支持
被確診后,她最難的是告訴家人。她媽媽哭了一整晚,說不明白一個好好的人怎么就得了這種病。她花了很久時間解釋,拿著資料,一遍又一遍講病毒原理、傳播方式、治療效果。
她說,最怕的是“你怎么會得這種病”這種問題。仿佛錯不在病毒,而在她這個人。
社會對艾滋感染者的偏見,是另一個無形的病毒。它讓人逃避檢測,拖延治療,甚至放棄求生。她見過有人確診后不敢吃藥,怕被家人發現;有人因為感染被公司辭退,失去了生活來源。
她慶幸自己遇到的醫生溫柔,病友群里的朋友真誠,身邊有幾個信得過的同事愿意陪她走下去。她說,活下去的動力不只是藥,還有人情。
那些不痛不癢的小細節,其實是身體在喊“救命”
回過頭看,她最想提醒大家的,是那些被忽略的早期信號。比如反復不明原因的發熱、夜間大量出汗、持續性的淋巴結腫大、皮膚出現帶狀皰疹或紫斑,還有體重明顯下降、口腔持續潰瘍等。
這些表現,單獨看可能沒什么,但連續出現,尤其是伴隨免疫力下降時,就不能再當作“小毛病”。
她說,這病不是突然來的,是一點一點鋪墊出的。每一次忽視,都是給病毒更深的藏身之地。
結語:不是每一個感染者都能早發現,但每一個人都該早知道
她現在狀況穩定,準備重新回到幼兒園工作。她說,孩子們還不知道她經歷了什么,但她會更珍惜每一節課、每一個擁抱。她也更懂得,健康不是理所當然,而是需要一點點守護的東西。
她的故事,不是特例,而是越來越多年輕人必須面對的現實。艾滋病不再是“別人的病”,它就在我們身邊。早了解、早檢測、早治療,才是真正面對它的勇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