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5個字 閱讀時長:3分鐘
中產先生 | 洞見時代發現價值講述生活
彌補信息差。
7月2日晚,一列綠皮車因事故脫線,停運3個小時,雖然采取了通氣和安撫措施,但是車內依然悶熱不已,相信也有一定程度的恐慌,一個黑衣年輕人在和列車員溝通多次無果之后,自行破窗通風。
這個事情,在部分媒體發文之后,輿論熱度達到了頂峰。
部分媒體基本以批評為主,坊間則把這個年輕人稱為英雄。
輿論分歧之大,還是比較少見的。
某種程度上來說:
年輕人的破窗行為,其實為各方打破了僵局。
我看完整個事件過程,設身處地地想了一下:
18歲的我估計也會破窗,但是現在可能不會這么做,這當然有但也不完全是荷爾蒙的問題。
輿論的嚴重分歧,我自己的想法變化,這中間是有信息差的。
我們來看看差在哪里?
1、站在乘客的角度
這一點網上說了很多:
外面是黑夜,封閉的空間,濕熱的環境,信息不對稱的恐慌…
今年的高溫,說實話不尋常,別說在封閉的環境里,就是站在空曠的戶外,我都有點待不住。
除了身體的不適,更有心理的煎熬。
我覺得不能像部分媒體寫得那樣,對乘客有過多的苛責,在空調房里寫評論的小編,如果去這個車廂待上三個小時,估計就不會寫那沒多大詞了。
當然,我也不認同網上過于情緒化的觀點:
有人把魯迅搬出來,還說什么我們所有人都在那個列車上。
哎,宏大敘事的回旋鏢,終于打回來了。
2、站在列車的角度
當時事發黑夜,如果開門,如果破窗,雖然很多人承諾不會跑到車外,但是如果法不責眾,是不是會有很多人自行爬到外面,萬一對向有列車穿過,躲避不及時,是不是會造成更大的事故?
這種風險是有的。
可以說列車員過于死板的執行規則,甚至說為了免責不敢做決策,但是上述的情況也是有可能發生的。
只是,部分媒體,把矛頭指向了破窗的年輕人,認為破窗的示范效應危害太大,徹底點燃了輿論。
輿論認為這是緊急避險,而部分媒體卻說這是情緒脫軌。
這其實是一種治理思維的差異:
普通人當然認為治理應該更加人性化,更有溫度,應該法無禁止即可為。
但更多時候治理其實是一個底線思維,是要堵住各種可能出問題的漏洞。
因為鉆漏洞的人太多了,稍微有些閱歷的人就知道這句話的涵義。
看似是個主觀問題,這其實個成本問題:
當你理解這一點,就能扒開情緒的迷霧,看透事件的本質,要治理這么大的國家,要服務這么多的人,治理成本是很高的,治理模式是需要一點點提升的。
最近一個最明顯的治理變化:
就是正當防衛被正式確認為法律。
以前還手就是互毆,這就是底線思維,任何人都不能動手,現在法律明確了正當防衛的正當性。
還需要一步一步來。
3、不要做情緒之爭
部分媒體的評論過于生硬,沒有人情味。
部分輿論的反應也有點過頭,過于情緒化。
理性看待破窗者的行為:
應該把這個破窗行為,推動為應急機制的完善,至少也是列車配置的更新。
最容易做的,就是給綠皮車提供一套獨立的制冷和供熱系統,下次再出問題,就用不著破窗了。
希望這件事,可以推動各方面的機制更加完善。
規則,還是要以人為尺度。
就這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