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兩年,中國三大運營商重啟eSIM業務,但手機廠商或難言欣喜。據國內媒體報道,運營商相關人士確認,目前eSIM業務恢復主要集中于物聯網及智能穿戴領域,手機eSIM業務暫未開放。中國移動、中國電信正升級系統,后續逐步開放,而中國聯通已在北京、天津、河北等25個省市率先恢復業務,并與中興通訊推出基于eSIM的云電腦PAD產品。
eSIM技術通過嵌入式設計節省設備空間,支持遠程配置,但此前因安全風險被叫停。2023年,因不法分子利用eSIM遠程制卡實施詐騙,三大運營商暫停相關服務。如今,通過強化實名認證、人臉識別等措施,eSIM業務得以重啟,但消費級手機領域仍受政策限制。
對手機廠商而言,這一局面直接影響新品規劃。以蘋果iPhone 17 Air為例,其全球版取消實體SIM卡槽,主打超薄設計與純eSIM方案,但國行版或因政策限制無法落地。若eSIM未獲批準,蘋果可能需為國行版單獨設計帶實體卡槽的機型,但機身厚度將增加,削弱輕薄賣點。同樣,華為Mate XTs三折疊手機雖支持eSIM技術,優化內部空間,但國內政策未放開手機eSIM,其國行版落地或遇阻礙。
運營商的謹慎態度源于利益博弈。eSIM降低用戶轉網門檻,可能沖擊傳統SIM卡業務收入,而國內用戶對實體雙卡依賴度高,且eSIM故障時補卡流程復雜。盡管產業鏈已完備,紫光展銳、翱捷科技等廠商具備eSIM芯片量產能力,廣和通、移遠通信等推出支持eSIM的模組,但政策與用戶習慣仍是主要障礙。
綜上,eSIM業務重啟雖為物聯網和智能穿戴領域帶來機遇,但手機廠商需等待政策進一步放開。iPhone 17 Air和華為Mate XTs等依賴eSIM的新機型,在國行市場或面臨妥協設計或延遲上市的局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