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藝霏
餓了么、飛豬合并進阿里電商半個月以來,大廠內又發生了不少組織變動。
阿里進一步精簡非業務一線的合伙人團隊,從26個減少為17個;字節Seed大語言模型技術負責人因個人問題被辭退,機器人負責人孔濤被曝離職創業。這些調整背后,很多都和AI有關。
過去一年,頭部互聯網公司中的半壁江山——騰訊、阿里、字節、美團、百度、快手6家大廠都把AI寫進公司戰略,至少做了12次組織架構調整。其中,騰訊、阿里、字節調整最多。
大廠對AI的投入和預期相比AI創業公司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大模型越來越難融到錢、AI應用還沒真正火爆就已經紅海的情況下,大廠有自己的優勢:資金池穩定,創始人足夠重視,再加上“無上限投入”的態度和不斷突破上限的慷慨薪資,吸引了AI大牛們加入。不過,大廠也很難完全復刻AI創業公司的氣質,一是科研氣氛,二是AI優先級。
當下這個微妙的時間點,大廠頻繁調整架構也情有可原。自上而下“全員AI”的第一階段已經過去——往往是公司創始人意識到AI的重要性,寫入公司戰略,加大AI投入,設置AI事業部;自下而上的第二階段還在進行中——業務執行過程中遇到實際問題,需要再分配調整AI分工。
核心人物動向,更是直接反映了高層關注的重點。
半年內,馬云五次回到阿里。每次回歸,阿里組織變化都如影隨形。幾次分別是:去年11月蔣凡任職電商事業群CEO一周之后;12月8日螞蟻周年馬云發表“AI時代”主題致辭;2月11日阿里宣布“未來三年投入3800億元建設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的當天,馬云再度回到阿里;5月阿里打通內網、取消事業部限制的第二天,馬云參加阿里日活動;以及6月24日,就在淘寶閃購破6000萬訂單,阿里宣布餓了么、飛豬合并進電商事業群的第二天,馬云據稱參加了淘寶閃購周會。2023年之后低調許久的馬云,每次出現都和電商、AI+云有關。
退出一線五年之久的張一鳴,近期也開始頻繁往返新加坡北京,參與字節AI核心團隊Seed的月會。據多家媒體報道,張一鳴這段時間一直在拜訪科學家、創業者,深入交流AI。期間字節AI團隊高管來來去去,靈魂人物張一鳴就成了AI和機器人的“定海神針”。
互聯網是勞動密集型產業,AI也是。人事變動、部門更替就像是一家大公司描繪藍圖時留下的草蛇灰線,順著這些線索,能幫助我們看到大公司內部真實而動態的變化。
從戰略、業務,再到人,最近一年,AI影響大廠組織架構變化呈現出三點特征:
1.戰略上賦權AI,形成3種不同的架構模式;
2.業務上,無上限投入與“合并同類項”并存;
3.具體崗位上,字節流動性最強,阿里調整還在繼續。
AI在大廠長出3種架構模式
互聯網大廠一度離AI最近,創始人在AI領域有前瞻力。不過,從過往大廠AI發展歷程上看,也不乏“燈下黑”時刻:一早設立AI團隊,經歷過一段探索時期,沒有獲得相應產出而逐漸邊緣化,被橫空出世的ChatGPT敲醒,再度奮起直追。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字節。2016年,張一鳴就主導成立了AI lab,但隨著張一鳴從一線后撤、字節重心偏移到站內商業化,不賺錢的AI lab漸漸沒了聲響。直到字節2023年重組AI部門,AI lab依然搖擺,今年6月被收歸進Seed團隊。
這背后有戰略決策原因,也有大廠“水土”原因。
和OpenAI、Anthropic、智譜AI這些從成立之初就定位研究型機構的AI原生公司(AI Native)不一樣,中國互聯網大廠二十年間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前、中、后臺架構,偏好在自有組織架構體系內為AI開墾一塊新地,建立“AI事業群”或實現“業務一體化”,強調落地和變現。
這一點有好有壞。好處是,可以推動AI與業務結合,壞處是,AI研究員習慣的實驗室式協同、純粹的模型研究,和商業公司晉升路徑和考核標準天然相悖。比如2023年就營收1億美元的Midjourney僅有11人,150人的DeepSeek僅有三層架構:創始人-小組長-員工,這并不妨礙它們長成厲害的組織,帶來可觀的收入。意識到了這一點的字節在今年3月18日取消了AI核心Seed團隊的OKR季度考核,給重金招進來的AI大牛們提供更寬松的研究空間。
經過多次調整磨合,目前,互聯網大廠AI部門主要采取3種架構方式:
1.技術-模型-應用:比如字節“Stone(技術算力中臺)-Seed(大模型研發)-Flow(AI應用產品)”,阿里則是阿里云底座、通義千問大模型中間層、夸克+釘釘應用層三層;
2.技術+模型-應用:如騰訊TEG(技術工程事業部)下設大語言模型部、多模態模型部,整合機器學習平臺部、數據平臺部等,集成技術和模型;CSIG(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管理QQ瀏覽器、搜狗輸入法、ima、元寶等應用。百度則是把AI能力作為技術中臺(TPG),向各個業務輸出AI算法、深度學習平臺(飛槳)、大模型(文心一言)等技術支持。
3.AI應用事業部:剛剛在4月底設立可靈AI事業部的快手,則依然采取互聯網產品邏輯,圍繞可靈AI下設產品、技術、運營部門。
前兩種更適合大規模、大投入、大團隊的阿里、字節、騰訊,第三種則適合“小而美”打法,比如快手——到2025年Q1,聚焦視頻+圖像生成的可靈AI已經為快手貢獻1.5億元收入。
從無限支持到“合并同類項”
AI研發投入耗時周期長,而且投入數以百億計。對于大廠來說,即便對AI始終堅持“無上限”支持,但也同時在進行橫向合并,以集中力量投入更有機會獲得增長的業務。
從近一年大廠AI相關的架構調整中可以看出,阿里明顯在收縮核心業務,從零售、線下業務中抽身,把精力轉移到到電商、AI+云。
另一邊,其他大廠也在歸攏現有AI業務,合并同類項。字節在大力扶持Seed大模型團隊,同時評估Flow團隊十余個AI應用賽馬結果,留下用戶規模更大、產品力更強的,整合其次的。
騰訊則是合并四大AI相關產品線到一處——QQ瀏覽器、搜狗輸入法、ima、元寶都遷移并入CSIG(騰訊云與產業事業群),將AI技術統一到TEG(技術工程事業群)下。
阿里也是同樣的思路,并且不單限制在AI部門。今年3月,阿里鼓勵各個業務部門積極探索AI,CEO吳泳銘主張在阿里現有業務中全面實現“AI化”,阿里所有部門被告知,他們2025年的績效將通過如何利用AI促進增長來評估。如今隨著1+6+N逐漸回歸一個阿里,該進程可能被動放緩。
比如6月初,餓了么剛剛宣布AI化,后腳就被并入大電商事業群。顯然,在阿里內部,餓了么被歸納為電商撮合類業務,業務與AI的結合也就不那么優先緊迫——據一財商學院了解,電商事業群CEO蔣凡的OKR中,AI優先級并不高,排在所有指標的最后。
一個概念悄悄變了:大廠有針對性地“無上限支持”,而不是支持全部業務AI化。換句話說,就是把資源花在刀刃上,避免重復性建設。
阿里三年投入3800億計劃依然在進行,字節依然會給出超出市場預期的AI崗位薪資,騰訊依然不急于靠AI收獲短期回報,只不過:承擔核心指標的部門變了,還需要時間量化落地;表現不及預期的應用或團隊將被更“溫和”地重新整合,不為打出“325”績效低分,而是為刺激AI賦能業務。互聯網大廠在以自己的方式摸索AI團隊的運行邏輯。
字節流動性最強,阿里還在調整,
騰訊加碼招聘
換個視角,從“具體的人”維度看大廠組織變化,也不過是一次次招聘、離職罷了。但不得不承認,AI行業正處在炙手可熱的勁頭上。
一位人工智能從業者告訴一財商學院,半年前一位硅谷人工智能專業畢業的應屆生,就可以拿到20萬美元/年的薪資offer。國內快手、騰訊、字節等大廠,算法、AI搜等崗位碩士應屆生薪資也水漲船高,可以達到4-5萬元/月。
大廠高價吸引人才,AI人才薪資不斷突破薪資體系上限。近兩年,字節籠絡了許多技術大牛和成功創業者。據晚點報道,Flow 總負責人朱駿曾是短視頻產品 Musical.ly 的創始人之一,36氪創始人劉成城(Kayden)目前在負責字節 AI 耳機和眼鏡和手機廠商合作。去年12月,字節曾豪擲千萬年薪招入阿里大模型大將周暢,今年2月又招來前谷歌DeepMind副總裁吳永輝,其目前擔任Seed一號位。
緊接著3月,字節推出Top Seed計劃,不拘一格降人才。“豪橫”的招聘風格讓本來就貴的AI人才更貴了,字節多次為技術崗位開出數百萬元年薪。
但另一方面,成功經驗豐富的老兵和高價籠絡來的大牛,很難一直留在大廠,跳槽其他大廠或者跳出去創業的很多。
據統計,字節系高管已有超20人離開字節進行 AI創業。其中包括前抖音產品負責人、PICO副總裁任利鋒,前字節視覺技術負責人王長虎,前飛書海外產品負責人張濤,聯合創辦了Manus;前剪映商業化負責人陳冕,創辦了LiblibAI等。
阿里這邊,4月“釘釘之父”陳航(無招)回歸之后,6月23日剛剛經歷事業部之間的大框架合并,再向下延展的調整還在繼續,因此具體崗位變動消息不多。據阿里內部員工推測,回歸“一個阿里”,部門合并之后,各個事業部的職能部門可能也將迎來合并縮減。
相比之下,騰訊穩定性更強一些,更多是在加碼招聘。4月17日,騰訊宣布啟動史上最大就業計劃,三年內將新增28000個實習崗位并加大轉化錄用,僅2025年將迎來10000名校招實習生,技術類崗位“擴招”力度空前。6月校招季,騰訊還推出招聘技術人才的“青云計劃”,對標華為天才少年、字節Top Seed,“薪酬上不封頂”。
不論戰略、業務還是具體崗位,AI都在深刻地改變互聯網。大廠面對AI,重點在于如何激發組織活力,從而贏得長期的勝利。
寫在后面
短短一年,各廠AI部門就經歷多次重組,大廠的組織內功恐怕還要繼續修煉。
縱觀這場由國外卷到國內,小廠卷到大廠的AI賽跑,短期內還沒有顯著的盈利模式,且大廠研發開支還在逐年上升。字節、阿里、騰訊2024年投入均超過500億元,2025年即將逼近千億。這其中大部分錢都花在AI算力、研發人員成本上。各廠AI業務中,僅有阿里云2022年進入盈利周期,2024年營收突破1180億。
大廠綁定AI,意圖也是顯而易見。互聯網增長見頂,大廠需要上AI的牌桌,獲取贏家通吃的機會。手握前一個時代賺到的紅利,押上自己最大限度的籌碼,換一張AGI時代入場券。
不過不是所有大廠都對AI熱潮感冒,京東、拼多多、網易們延續自己的邏輯,也活得挺好——劉強東再次親自上一線帶領57萬“兄弟們”殺入外賣,拼多多砸下千億補貼換用戶,網易“茍”住游戲文娛,凈利還能逐年攀升。
AI不是互聯網大廠唯一解法,但如果選擇了AI,就要接受它的高度不確定性。
參考資料:
重新認識阿里:大踏步邁向 AI,晚點
騰訊AI,加速狂飆的這半年,雷鋒網
六小龍留不住字節大神,字母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