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為期兩天的威海市"百市千縣"中醫藥文化惠民活動暨第四屆中醫藥文化產業節在至海港灣門前廣場正式啟幕。威海市中醫院“中醫專家天團”齊聚現場,為市民提供免費問診、體質辨識、健康咨詢等服務,專家們耐心細致地解答疑問,開具個性化調理方案,受到市民的廣泛歡迎。
經過前期的預熱宣傳,眾多市民已經“鎖定”問診的專家,早早地在展位前等候。
在名醫把脈問診區,威海市中醫院熱敏灸科主任張偉正為一名市民把脈。“張主任,我這幾年尿失禁不斷加重,一天不知道跑多少次廁所尤其是晚上,根本睡不好覺。”聽取市民介紹,張偉把脈后表示患者的癥狀屬于典型的壓力性尿失禁,從中醫角度來說就是下焦濕冷,需要通過針灸、艾灸等系統性中醫治療,補元氣、溫陽,以增強下焦的力量,提升帶脈的約束力。
旁邊,一名市民向威海市中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郭剛恒傾訴“煩惱”——一直咳嗽比較厲害,各種藥吃了不少,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經過初步的看舌苔、把脈,郭剛恒診斷其可能是鼻炎引起的咳嗽。“郭主任,我明天就去醫院找您,您給我開藥治療吧!”該市民當場“預約”了下一步治療。
六經學術義診區同樣排起了長隊。威海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專家林松現場演示針法,配合展板解析"六經辨證"理論,向接受把脈的市民詳解病情。張女士最近渾身乏力、難以入睡,渾身都不舒服,但也說不出哪里的問題,在活在這里找到了“答案”——“醫生說我這是氣虛引起的相關癥狀,有了這個方向,后續我還會到威海市中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治療。”現場,林松還為張女士腿部行針,解決其最近的膝關節不適。
“阿姨,您拿好這份濕熱體質人群治未病的相關建議指南,這里面包含了我剛才介紹的日常如何保養的相關信息。”在中醫體質辨識區內,威海市中醫院治未病科專家曲萌望聞問切后,確診其體質為濕熱體質,并針對性介紹了生活中應該注意的重點事項。
為了方便市民操作,威海市中醫院特意準備了不同體質治未病的紙質指南,包括陰虛體質、陽虛體質、氣滯體質、氣郁體質、痰濕體質、血瘀體質和濕熱體質的治未病紙質方案,分發給現場問診的市民,受到了大家的一致歡迎。此外,威海市中醫院還將中醫體質辨識儀帶到了現場,方便大家在現場進行自我智能診斷。
多年的宣傳下,市民對于中醫適宜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認可,此次中醫文化惠民活動提供了一次性了解眾多適宜技術的難得機會。在適宜技術體驗區內,威海市中醫院針灸科醫生徐東林正在為一位頸肩疼痛的市民進行拔罐。“我們準備的是竹罐,材質天然溫和對皮膚刺激較小,適合多數人使用,而且吸附力適中,能較好地作用于局部皮膚和經絡。”徐東林一邊操作一邊介紹。當天威海市中醫院還準備了耳穴壓豆、針灸、推拿、刮痧、穴位貼敷等適宜技術。醫生在把脈辨證施治后,推薦適合市民使用的適宜技術,豐富的治療手段吸引了不少市民現場嘗試。
中醫養生品鑒區設置有生津止渴飲、百合安神飲、清咽飲、果蔬膏等代茶飲,是中醫藥文化惠民活動現場很受歡迎的區域。威海市中醫院膏方室主任王玉麗介紹,這些中藥代茶飲的藥方都是經過醫院專科醫生反復實踐之后確定的中醫藥材,非常適合市民的日常保養,“我們今天帶的這幾種茶飲都是適合夏季大家常常出現的口干、失眠、咽炎等情況。”夏季皮膚問題也是層出不窮,威海市中醫院皮膚科專家于麗君也為眾多患有皮膚問題的市民現場看診。
中醫藥文化惠民活動現場,不僅有看病問診的區域,主辦方還設置了活動娛樂區。在岐黃游園探秘區內,威海市中醫院的工作人員準備了猜中藥謎語得解暑清心茶、現場制作漆扇、中草藥印章集章等活動。
炎炎夏日中,市民在六大展區內,或找到名醫把脈、或嘗試中醫適宜技術,解決自己的健康問題,或參與游戲了解中醫藥文化知識,大家都表示收獲滿滿。威海市中醫院通過這場兼具傳統底蘊與創新活力的中醫藥文化惠民活動,不僅搭建了中醫藥文化的展示舞臺,更架起了中醫與百姓之間的連心橋,讓晦澀的中醫理論化作趣味橫生的互動體驗,使中醫藥文化真正走進大眾生活,還激發了市民對傳統醫學的興趣與熱情,將“治未病”的健康理念深植人心。同時也彰顯了公立醫院的責任擔當,用實際行動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助力構建更普惠、更貼心的中醫藥服務體系,讓千年中醫智慧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
來源:威海市中醫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