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鮮,吃遍天
封面 I 雷軍微博
作者 I 李東陽
報道 I 李東陽朋友圈
隨著YU7的一步步上路,車圈又重溫了一遍被小米汽車以及雷軍支配的恐懼。
昨日下午,小米YU7正式交付首批車主。
雷軍發文表示,希望這臺車,陪伴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你和你們,解鎖更多美好體驗。感謝大家的支持與信任!
整個交車過程是值得討論的重點,北京35度的高溫,雷軍頂著烈日躬身為車主開門,還雙手遞上車鑰匙,與車主互動合影,溫馨叮囑車主注意事項。
圖源:微博@雷軍
百億CEO的成功秘訣就是這么樸實無華,正所謂真誠才是必殺技。
友商估計又不淡定了,畢竟雷軍的諸多行為難覓“營銷”的痕跡,總在與千億富豪身份的反差感之外令人驚喜不已,而且這一招屢試不爽。
三分鐘大定20萬單,一小時大定28.9萬,堪稱中國汽車工業史上的奇跡。
當然了,YU7正式交付,真正的考驗也將如約而至,第一波口碑反饋究竟孰好孰壞還請拭目以待。
雷軍的每一次出擊,都使得劉強東的名言“不要跟雷軍比營銷,這塊我們比不過他”的含金量持續上升。
首先需要明確,營銷只是汽車工業的加分項,而不是必選項。
過往有不少聲音認為,雷軍雖是小米汽車的一張優質名片,但在產品力端的較量才是需要真刀真槍的,營銷“保熱不保時”。
但就拿汽車交付來說,早在小米SU7上市時,雷軍給車主開車門就被傳作一段佳話,但這么久的日子過去,友商們還是很難學到精髓。
想象一下,開20萬左右的車享受百億CEO的暖心照顧,這般細致入微的服務讓小米YU7車主深切感受到了品牌的關懷與重視。
圖源:微博@雷軍
功夫其實都在車外。
雷軍已然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卷價格、卷技術,遠不如一次直擊靈魂的真切關懷來的震撼人心。
還記得雷軍給小米手機用戶求婚點贊,到和網友打賭買車換頭像、睡工廠扭螺絲,還包括去黑河冬測蕩秋千開懷大笑,解鎖潑水成冰,在賽道上肆意馳騁,雷軍的營銷花活總讓友商應接不暇。
畢竟在雷軍之前,幾乎沒有一位總裁在公共場域下呈現出如此接地氣的一面,他消解了傳統霸總身份的莊嚴與威儀,再把自己拉齊到與萬千網友同一地位的同時,也為自己趟出了一條別樣的出圈之路。
所以直到YU7上市,這一招還是好使,而是仍舊是他獨一份。
伴隨著互聯網時代年輕人的解構思潮發酵,大膽預測小米汽車未來的車型仍舊能享受到這一光環的照射。
當然流量是把雙刃劍,產品端一旦拖后腿,這把劍就會無情背刺。
最典型的案例是小米SU7的高速起火事件,讓雷軍遭遇了創業以來的最大危機。
如流量明星般的待遇被播撒到了一個企業家、一個品牌身上時,局面的確預埋好了失控的風險。
所以籠罩在巨大的流量下到底該如何把控風險,企業家IP的打法要不要換種方式,值得其重新思考。
但只要這一招有一天是好使的,都值得友商好好頭疼一下,畢竟消費者是用真金白銀再為信仰充值,擠壓的是友商們的生存空間。
籠罩在小米YU7頭上的一共有兩朵云:爆款和質疑。
自從上線即爆單的那一刻開始,小米YU7就注定會被擱置在聚光燈下,一舉一動都會被無限放大。
首先是銷量疑問,在經濟緊縮的周期,小米的逆勢增長勢頭的確讓不少人驚掉了下巴,所以緊接著網上響起了質疑大定數據的聲音。
被討論最多的就是訂單是可退的,“猶豫期”意味著有的人只是圖新鮮好玩為小米汽車助了波力,數據存在跑的風險。
不過實事求是的講,所有車廠都是類似的計算方式,這一點無可厚非。
值得細究的是市場質疑YU7的訂單“很多都是SU7的用戶轉的YU7”,要知道現在還有不少SU7車主望眼欲穿,苦苦等待著愛車。
圖源:雷軍直播截圖
對此,雷軍專門做出回應,“小米SU7、SU7 Ultra轉單數不足YU7總訂單數的15%。這個數比我們想象中少了很多,我對YU7的產品力和口碑也有了更強的信心。”
其實友商紛紛推出“截胡”措施就已經說明一切了,YU7的最終數據仍然配得上“超級爆款”之稱。
更實際一些的質疑是交付能力,“車比手機賣的還多”自然是件值得奔走相告的喜事,但放在一家新人車廠身上所喜憂參半的。
年交付35萬輛的目標,難免會出現交付缺口,雖然二期工廠已經投產,但產能爬坡尚需時日。
因“產能地獄”導致客戶流失在車圈不算新鮮事,特斯拉、理想、小鵬都有過類似的心碎經歷,雷軍顯然不想步了后塵。
還有來自SU7用戶的真實暴擊,排隊半年被插隊,愛不會消失,只會轉移!
這是一場嚴峻的品牌信任攻防大戰。
當然了,上路之后的第一波體驗與反饋更加的引人矚目,畢竟是騾子是馬得在實戰中檢驗。
不過雷軍的信心仍舊很足,雷軍表示,YU7測試的規模很大,“因為我深知小米造車一定會被百萬網友嚴選,任何問題都會被大家放大一萬倍。所以我們在4年前做車的時候,我們就把質量放在頭等位置。”
市場上的“變化”是唯一不變的,企業家IP賽道同樣如此。
在小米汽車之前,車圈鮮少有大佬愿意走到臺前搜刮流量,甚至還將這一舉動視為不體面的行為。
但小米汽車上市后的“潑天流量”,還是讓車圈企業家明白了成為超級IP之后的威力:砸錢都咋不出的傳播數據與銷量,原來賣車不僅僅是賣車,還可以是賣話題。
這種符號價值,能夠強化用戶對品牌的技術信仰,尤其在高端市場需構建情感認同的背景下尤為關鍵。
只是當小米SU7高速起火事件爆發以來,人們對于雷軍搞營銷的看法開始分野,認為IP生意的過度曝光,會增加品牌的脆性。
這個擔憂不無道理,那段時間的雷軍被輿論重錘,難以喘息,小米汽車同樣染上了質疑。
但如今小米汽車和雷軍仍舊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企業家IP的影響力,且勢頭絲毫不減。
不得不說,雷軍在企業家IP這一塊已經有一套很嫻熟的方法論,并且很難復制。
首先小米公司目前的組織架構和傳播體系,是高度依賴雷軍個人的,他太懂如何討好用戶了,這一點小米公司或許再也沒有人能辦到了。
本質上來講,雷軍、周鴻祎等人都是在用媒體思維做網紅,利用流量幫助自己的公司去撬動大眾認知。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走這條路,畢竟每一波流量都被標明了反噬的價碼。
但雷軍天生是享受在鎂光燈下的成就感,而且一路走來他用的都是這一套方法論,這是融到DNA里的東西。
還記得馬斯克說特斯拉不需要廣告費,那時因為他本人每天在社交媒體不停輸出,網紅公司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媒體。
不過熱鬧之下需冷思考,營銷包裝與技術實力的平衡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如果符號營銷過度擠壓技術敘事,可能削弱品牌長期競爭力以及在消費者群體中的口碑。
這是雷軍需要思考的難題,究竟是追逐風口,還是創造風口,讓更多企業享受風口,但或許順時代而為才是最好的風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