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放式生成式AI模型普及
趨勢:自2025年初DeepSeek等模型開源后,中國超大規模云和AI提供商普遍采用開源策略,推動合作與創新。開發者可基于現有模型定制開發,加速技術普及。
影響:Gartner預測,到2026年,中國50%的AI產業生態將基于開放式生成式AI模型構建,降低中小企業技術門檻。
2.企業“自建”AI策略興起
趨勢:企業更傾向自主開發AI模型,而非直接購買標準化產品。通過融合專有業務知識,定制化模型可深度集成至現有系統。
影響:到2028年,中國企業對AI開發技能的需求將增長50%,內部團隊將主導專有解決方案的研發與管理。
3.代理型AI(Agentic AI)崛起
趨勢:AI從輔助工具轉向自主決策與任務執行。例如,微軟智能體解析商業郵件、OpenAI的ChatGPT Tasks實現復雜訂單處理。
影響:到2028年,33%的企業軟件將包含代理型AI功能,顯著提升運營效率。
4.節儉型AI:輕量化與低成本化
趨勢:通過優化算法和硬件設計,減少對高算力芯片的依賴。例如,小模型在性能媲美大模型的同時,降低計算成本和能耗。
影響:節儉型AI促進技術普惠,使小型企業和初創公司能在公平環境中競爭。
5.工程化能力成為核心競爭力
趨勢:企業更注重AI模型的工程實踐與定制化開發,而非被動適配標準化產品。例如,華為昇騰芯片結合“星鏈調度系統”實現算力突破。
影響:工程化能力推動AI在工業大腦、數字孿生等場景的深度應用。
6.協作式AI防御體系應對安全挑戰
趨勢:隨著AI廣泛應用,數據泄露、算法偏見等風險凸顯。企業組建跨部門團隊,構建協作式防御體系。
影響:到2028年,60%部署AI技術的中國企業將采用該體系,而目前這一比例僅為5%。
7.AI人才戰略升級
趨勢:中國AI產業快速發展,政府與企業聯合培養高技能人才。例如,到2027年,超過一半的首席數據與分析官(CDAO)將為數據素養和AI素養項目爭取專項預算。
影響:人才儲備成為企業AI轉型的關鍵驅動力。
8.AI融入日常生活:無處不在的智能
趨勢:中國充滿活力的數字生態系統推動AI普及。例如,AI驅動的智能安防、交通流量優化等應用提升城市管理效率。
影響:Gartner預測,到2030年,中國社會的AI普及率將超過50%。
9.包容性AI生態系統:協同競爭
趨勢:科技巨頭在市場份額上競爭激烈,但在AI價值鏈特定環節展開合作。例如,云服務商、硬件廠商與模型開發者共同構建生態體系。
影響:協同競爭模式推動AI技術標準化與普及化。
10.從數據到AI:數據生態整合能力成關鍵
趨勢:企業關注點從模型本身轉向數據資源優化。獨特內部數據成為差異化競爭的核心驅動力。
影響:企業加大投入,構建圍繞“數據-AI”的完整生態系統,提升模型表現。
趨勢背后的核心邏輯
技術自主性:開源模型、輕量化設計和工程化能力推動AI從“實驗室”走向規模化落地。
商業可持續性:節儉型AI、協作式防御和人才戰略確保技術普惠與風險可控。
社會包容性:AI融入日常生活與包容性生態構建,促進技術公平與多元化發展。
未來展望
2025年是AI從技術爆發轉向規模化落地的關鍵節點。企業需平衡技術創新與倫理治理,通過戰略整合釋放AI潛力,形成可持續的競爭優勢。正如《Planable報告》指出:“駕馭AI的智慧,才是未來真正的競爭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