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王聰
編輯丨王多魚
排版丨水成文
炎癥性衰老( inflammaging ),即與年齡相關的慢性炎癥增加,被認為是衰老的一個標志。然而,目前對于基于循環細胞因子來衡量炎癥性衰老還沒有達成一致的方法。
近日 ,加拿大 舍布魯克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 Nature 子刊Nature Aging上發表了題為 : Nonuniversality of inflammaging across human populations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通過比較工業化人群(來自 意大利和新加坡的人群 )和非工業化人群(來自 玻利維亞和馬來西亞的原住民 ),發現炎癥性衰老( inflammaging )在不同群體中并不具有普遍性, 生活方式工業化程度較低的人群可能不會經歷炎癥性衰老。因此,炎癥性衰老可能只是工業化生活方式的副產物,因此在全球不同人群中存在著顯著差異。
短期炎癥對于治愈感染至關重要,但長期炎癥暴露(炎癥性衰老)已知會增加生物學衰老和出現年齡相關性疾病的風險。不過,之前并不確定炎癥性衰老對所有人群的影響是否一致。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團隊評估了在意大利的 InCHIANTI 數據集中檢測到的包含 19 種細胞因子的炎癥性衰老軸是否能推廣到不同的工業化人群(新加坡縱向老齡化研究)或兩個原住民的非工業化人群:來自玻利維亞亞馬遜地區的 Tsimane 人和來自馬來半島的 Orang Asli 人。
研究團隊評估了細胞因子軸結構的相似性,以及炎癥性衰老軸是否如 InCHIANTI 研究結果所示隨年齡增長而增強,或者是否與健康結果相關。新加坡縱向老齡化研究與 InCHIANTI 研究相似,只是在 IL-6 和 IL-1 受體拮抗劑方面有所不同。而 Tsimane 人和 Orang Asli 人的細胞因子軸結構明顯不同,與年齡幾乎沒有關聯,也與年齡相關疾病沒有關聯。
具體來說,大約 66% 的 Tsimane 人至少感染了一種腸道寄生蟲;超過 70% 的Orang Asli 人人有常見的感染,因此,這兩個非工業化人群的體內炎癥的基礎水平較高,但這種水平不會隨年齡增長而上升,而且至關重要的是,也不會導致工業化社會常見的慢性疾病。實際上,大多數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臟病、阿爾茨海默病等等,在這些原住民中很少見或幾乎不存在,這意味著即便年輕的原住民的炎癥指標看起來與工業化社會中老年人相似,也不會產生病理后果。這一發現也對炎癥本身有害這一觀點提出了質疑。
也就是說,在兩個工業化人群中,炎癥都會隨年齡而增加,且與年齡相關的慢性疾病有關(例如卒中、心血管疾病和癌癥)。而在兩個非工業化人群中,并未發現炎癥隨年齡而增加,慢性年齡相關性疾病在這些隊列中也極少存在,并且與炎癥性衰老無關。
這些結果表明,在研究衰老過程時考慮文化、環境和生活方式因素的重要性,挑戰了圍繞炎癥性衰老的現有范式。進一步研究或探索特定環境條件會如何調節炎癥性衰老及其對健康結局的影響,有望制定出更有針對性的策略,預防全球不同人群的年齡相關性疾病。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587-025-00888-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