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半夜,日產的高層就急不可耐的對外透風,他們決定與來自中國臺灣的鴻海精密開始合作商談。最重要的內容是,雙方計劃通過在神奈川縣橫須賀市的追浜工廠生產電動車,以保持零部件供應網絡的穩定。
這是擺在日產面前為數不多的選項。為了能從巨虧的坑里爬出來,日產不惜列出來關閉日本國內兩家生產工廠的選項,追浜工廠和神奈川縣平塚市的湘南工廠被點了名。雖然日產的高層一再說還沒有做出最終的決定,但這件事帶來的影響是他們掌控不了的。
在股東大會上,部分普通股東就差沖到社長伊萬跟前去掀桌子了。兩地的居民生態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日產而來,關閉工廠對兩座城市的影響會深入到酒廊食肆。特別是追浜工廠,被稱作是日產的母工廠,自1961年營運至今。超過3900名雇員背后,是眾多的普通家庭。
伊萬是墨西哥人,不明白關閉工廠的后果,工會肯定會用口號和拳頭讓他嘗足。董事會的成員們要是也不清楚,也就是真把自己當老外了。
現在,年產能可達24萬輛的追浜工廠,只有Note一款車在生產,且每個月的產量低于5000輛,開工率不足20%。由于Note自2020年底后一直沒有改款,銷量不足,庫存積壓嚴重。繼續這樣下去,虧損會越來越大。
到了必須做出至少減產50%決定的時候,日產終于開始承認與鴻海精密進行合作。自從去年第三季度爆出鴻海精密計劃收購日產股權起,兩家公司之間的關系若即若離。同時,中國臺灣鴻海精密的首席戰略官(CSO)關潤,曾是日產的三號人物,彼此都不是陌生人。
接下來,就看日產的腰能彎下多少來。預計,鴻海一方不會提收購日產股權的事,以消除日方的擔憂,但在代工電動車上會占據絕對的主動。日產在電動車方面,沒有談判的資本。達成合作保住工廠的生產與就業,會是首要選擇。
日產控股的三菱汽車已經在5月份與鴻海展開合作,日產+三菱汽車+鴻海精密的聯盟正在形成。已經放棄電動SUV研發的本田,會不會加入,形成四家合伙的模式,成了日本各方關注的重點。
這種運作方式,短時間內不會影響到中國大陸。在國內市場,東風是本田和日產比鴻海精密更好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