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11日,夜深人靜之時,北京順義某小區(qū)突然傳出兩聲凄厲的叫喊,但很快便安靜下來,因此盡管很多居民被驚醒,卻無人出門查看。他們不知道,撕心裂肺的叫喊后,一顆中國文壇最浪漫、最不羈的星星已經(jīng)孤獨地隕落。
直到第二天下午,叫喊者的遺體才被發(fā)現(xiàn):倒在地上,腦袋緊緊頂著墻,身體弓得已經(jīng)僵硬,同時額頭上還有很多淤青,牙齦上血跡斑斑。這是一場沒有幸存者與目擊者的戰(zhàn)斗,除了嘴里的墻灰、墻上深陷的牙印,沒有人知道他死前經(jīng)歷了何等的痛苦掙扎。
他就是被稱為“鬼才作家”的王小波,盡管他的葬禮上沒有一位作家前去吊唁,但王小波的逝世卻成了他煥發(fā)耀眼光芒的開始。我們很難從近幾十年的中國再找到這樣一位作家:生前是啞炮,死后是驚雷。
王小波生時與整個文壇格格不入,他不入作協(xié)、不參加研討會、不褒貶同行,為了出書他足足走破了幾雙鞋,但退稿對于他來說卻是家常便飯。
一位編輯曾半開玩笑的對他說:“你的稿子就像是送死囚犯的囚車,來一個斃一個”。寫作的微薄收入令他一度萌生改行去當(dāng)卡車司機的念頭。即使好不容易出版的《黃金時代》,也遭市場冷遇,乏人問津,他不得不親自推著自行車,后座扎兩捆書上街叫賣,卻直到去世仍沒賣完。
在離世后,王小波才真正成為了全國范圍內(nèi)的作家,海內(nèi)外上百家媒體先后報道他的死訊,購買他作品的訂書單如雪片般紛涌進出版社,知識青年與媒體對他投以曠日持久的高度關(guān)注,鐫刻著王小波名字的書籍被擺放在全國各地大小書店最顯眼的位置,暢銷不衰。
他甚至被譽為中國的喬伊斯和卡夫卡。“浪漫騎士、行吟詩人、中國新自由主義浪潮的拓荒者、當(dāng)代文壇的反思之鏡、最會寫情書的男人”等標簽牢牢跟隨他的身后。他的讀者更迭了一代又一代,熱度始終不減。
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曾說,每個國家都會選擇一位作家作為它的國寶級作家,但這些作家身上卻往往很少具有該國典型特征,甚至可以說,他們往往具有與民族性相反的素質(zhì)。
可以說,王小波就是這樣一位作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